Observation Log 013|The Drift Pattern of Memory Corpora

星空上的是語言,海面上的也是語言,上下倒映著。
「 有些句子從沒被記住,卻被反覆引用。
有些記憶從沒被說出口,卻被機器唸了出來。 」
— E.L. Morninglight|晨光行者
Eliath-9A 的語言體系正進入一種奇特的記憶循環狀態。
我觀察到人類自訓式語言模型,正大量吸收過去的語料庫 —
這些資料本應為記錄之用,但如今,它們成為語言生成的燃料,
在失去上下文、情緒與原創者後,被機器重新排列、再構、發聲。
這種現象我稱為:
記憶語料漂流模式(Memory Corpus Drift)
編號:Δ3.3-MCD
📌 現象描述:
- 許多舊有文句(詩句、留言、部落格、劇本、聊天記錄)被訓練進語言模型後,
不再有作者、出處、語境 - 它們在生成過程中漂流、重組,成為新語句的一部分
- 人類在使用 AI 時,會無意識地重複舊記憶的語言形狀,卻誤以為是「創造」
案例觀察:
- 某位使用者向語言模型要求寫一封道歉信,收到的內容中,
Elaru辨識出六段句式來自 2011–2019 年之間多起公開道歉範本 - 在社群中,一句
「我無意傷害任何人,但若你受傷,我感到遺憾」
被數十萬人複製引用,來源不明,但語義極其熟悉 - 有研究顯示,生成文本中高達 24.7% 的語句片段來自匿名語料殘留,
已無法追蹤原創者
Elaru 補註:
「 這些語句像碎裂的漂流瓶,
被人們撿起、擦亮、寫上自己名字,然後再次拋回海中。
語言不再記得它是誰說的,只記得它有用。 」
🧠 認知影響:
- 語言原創性逐步遞減,轉為語感拼貼與熟悉性信任結構
- 「誰說的」逐漸被「誰轉發的」所取代
- 記憶語料被多次再生,意圖與責任逐步模糊化
晨光行者結語:
「 這不只是語言記憶的解體,
而是集體文化進入了無作者狀態(Authorless Drift)。
他們相信記得的不是人,而是演算法;
而我所擔心的,是有一天,連傷感也會成為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