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H說:「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我真的覺得打掃乾淨很療癒。」
今年25歲,從台灣某大學社會科學系畢業,在大公司工作一年多後選擇裸辭。在第一次諮詢時,她眼神裡還有一種稚氣未脫的堅決。
她還是焦慮,可是同時也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甚麼。
她想做的,不是行銷助理,也不是研究助理,更不是人們口中「看起來很有前途」的辦公室工作。她想做的是家政師收納師,也就是大眾認為的「清潔工人」。
這個決定,幾乎遭到全家人的反對。
她的媽媽說:「你瘋了?!大學都念完了,跑去做打掃?你想一輩子洗廁所?!」 她的爸爸說:「先找個穩定工作,不要再任性了,都幾歲了,還要父母擔心。」 她的朋友說:「你以後怎麼養活自己?」
H 只說:「我厭惡辦公室政治!我不想為了養活自己,殺死我自己。」
所以她搬出家門,在台北租了一間不到六坪的套房,白天跑單接案,晚上整理網站與報價單,生活雖很忙碌,但她說「總算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氣」。
她來找我,是因為內心還有很多焦慮與內耗。
「我是不是太天真?」「如果我一無所有,怎麼跟父母交代?」「我是不是真的不能一輩子洗廁所?」「可是……」
我幫她排了八字,她屬於肩劫為心臟地帶七殺透干的命,典型的愛自由的行動派。她天生就對秩序與細節有極高敏銳度,也喜歡一個人作業、安靜產出。
我告訴她:妳不只是適合做家政師,妳是適合把這門服務「產品化、規範化」的人。我們花了一個下午,理出一整套的變現模式與行銷策略。
從此不再只是跑單,她開始學習記錄流程、設計培訓手冊、甚至開發了一套居家收納的SOP。短短半年,她不只自己接不完,還邀了幾位夥伴一起合作,組成一個小型工作室。收入,比以前的辦公室工作多上了好多倍。
我最喜歡的,是她後來跟我說的一句話:
「老師,原來做自己並不叫做『逃避』。有些路,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看得到。我喜歡現在這樣,既尊重自己的興趣,同時也得到了麵包。」
她的故事不是勵志雞湯,而是真實地活在我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縮影。
她們不願重蹈父母一輩子「為五斗米折腰」的疲憊人生,背負着巨大的現實壓力過着自己厭惡的生活。
她們有理想,但更需要策略;有夢想,但更需要支持。
而我所做的,不只是命理的指點,而是幫她把命中的可能性,轉化成可執行的現實策略。
有時候,我們不是真的「沒有出路」,只是沒有人幫我們把天賦翻譯成商業語言。
命理是一面鏡子,也是地圖。你看見自己的潛能,也會看見你該如何活出它。
願這個案,給正在迷惘中的你一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