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香港學童的自殺率再度攀升。在這些令人心碎的數字背後,沒有人真正去問:到底,是誰把孩子推向絕望的邊緣?問題從來不是孩子病了。而是我們的教育制度,本來就病了。
香港的教育現場,早已淪為三方角力的修羅場:學校與體制/老師/家長,三方互相牽制、彼此消耗,沒有贏家。而在這場無聲的戰爭中,最終被犧牲的,永遠是學生。
🔻【學校/體制:KPI導向下的完美幻象】
學校愈來愈像「制度經理人」,要對教育局交代,要向董事會交代,要管理家長投訴,要追蹤評核與表現。學校變成了一個永無止境的行政工廠,開會、填表、出報告,永無止境。最諷刺的是:學校本是教人「學習」的地方,但最不鼓勵純粹的學習與創新的,恰恰是這個體制本身。
🔻【老師:高薪高壓的無聲內耗】
香港老師的薪水高,但你知道他們平均每日要處理幾十個WhatsApp群組、寫多少份報告、改多少份作業?工時超長、壓力爆表,還要面對情緒失控的家長、跟不上時代的學校制度、有問題卻永遠得不到相應支援的「融合教育」。他們不是不想轉型,而是被困在單一技能、轉職風險高、創業又無資源的泥沼裡。
🔻【家長:焦慮外洩的無形壓迫】
很多家長其實活得也很苦。他們在職場被壓榨、在社會中找不到出口,只能將所有希望壓在孩子身上。拼命報補習班、催逼成績、無限「內捲」,結果孩子讀得痛苦,家長也活得像個焦頭爛額的失敗者。
而這三方,每天都在互相推撞——家長怪老師、老師罵學校、學校壓制度、制度壓學生。但我們沒人問過:這一切,到底是誰設計的?有沒有人真正贏了?
【教育不能再等:2024年起,世界進入下一個40年的大轉型期】
無論你從哪個角度觀察,都能發現這是一個全局洗牌的年代。
西方的工業革命,自18世紀中葉起,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組織結構,也催生了現代義務教育制度的誕生。普魯士學制、工廠鐘聲、課堂紀律,都是為了讓孩子未來能配合工業化社會的需求。赫伯特(Herbart)與杜威(John Dewey)等教育思想家,也在這個時期提出了各種教育理論,影響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教學與學校制度設計。
而現在,我們正經歷一場比工業革命更深層的結構轉移—— AI、自動化、去中心化的浪潮,正在瓦解舊有的教育邏輯:
✘ 為記憶而設的考試失效了,因為AI比你更會背。
✘ 為分數設計的篩選機制崩潰了,因為社會需要的是創新與整合。
✘ 為穩定職涯設計的路徑失靈了,因為工作本身正在消失。
根據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佈的《AI與教育未來報告》,未來教育的重點應該轉向「創造力、批判思維、跨文化協作與數位素養」。
過去的教育是為了工業社會「大量複製可管理的人」。 而未來的教育,必須是「培養能理解自己、能獨立思考與創造的人」。
我們不能再用過去那一套單一選拔、標準答案、沉默忍耐的方式來教育下一代。
如果我們再不說出真相,再不尋找出路,那就會繼續困住整整一代人。學生沒競爭力,老師沒未來,家長沒希望——然後大家繼續演着這齣肥皂劇、繼續崩潰無語問蒼天。
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批評某一方,而是讓我們看清:只有當老師與家長覺醒,停止互相攻擊,才有可能一起跳出這個局。
教育,不該是輸光所有人的遊戲。
玄商老師
沙姐
#香港教育現場 #學生自殺率 #教育制度崩壞 #老師的困境 #家長的焦慮 #三方皆輸 #孩子成為犧牲品 #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AI時代來臨 #教育與AI #未來人才養成 #學習不是考試 #工作正在消失 #創造力才是競爭力 #批判思維是核心能力 #制度病了不是孩子病了 #教育不該是輸光所有人的遊戲 #我們該為孩子說真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