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上有一個恆久不變的問題:在整個人生過程中,資產應該如何配置?
是先買股票,還是先購置不動產?要不要優先買保險?當資本有限時,這些選擇勢必會產生競爭,而最佳的配置方式,取決於我們的人生階段、職業性質,以及家庭環境。
這個課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對於一般家庭支援有限的人來說,我認為理想的配置順序如下:
1️⃣ 緊急預備金(6 個月至 1 年的工作收入,或複利資產總值的 15%):
避免失業轉業時的資金短缺,或應對突發事件,這是資產配置中最優先的一件事情。
2️⃣ 最必要的核心保險(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職業風險保險):
保險的核心目的是風險趨避,而非獲利。
面對推銷或規劃家庭財務時,我們應該清楚,保險產品的定價是根據保險公司精算與大數法則計算的,從長期來看,想透過購買保險來獲利幾乎是不可能的。
3️⃣ 股票(主要的長期複利來源):
相較於債券、黃金等保值性資產,股票的長期報酬更具優勢。
4️⃣ 不動產(取決於個人職業、家庭規劃,建議放在股票之後):
許多人認為「薪水和股票漲幅趕不上房價增幅」,但這並非絕對。
生涯早期變動性高,過早將資產全部投入房產,可能會降低工作轉換的彈性和生涯追求能力,甚至造成資金斷鏈。因此,我認為不動產應該排在股票之後,具體分析如下。
📌 生涯早期需要流動資金
在 20 多歲的職業生涯初期,我們的變化與成長潛力最高,例如:
轉職、換產業
進修學習
跨城市或跨國發展
這些選擇都需要活動資金作為支持。若過早購置房產並背上鉅額房貸,每月巨大的現金流壓力會讓我們難以靈活應對機會與挑戰。
📌 負擔過重,降低職涯發展彈性
假設背負高額房貸,每月固定支出大增,導致:
無法輕易轉換工作,影響薪資成長空間
降低對新技能投資的餘裕
影響未來創業、進修或海外工作的可能性
在生涯早期,從薪資 30,000 元成長到 45,000 元的可能性遠比房價翻倍更現實。過早購屋,雖然能帶來穩定感,卻可能讓我們錯失更高的成長機會。
📌 台灣租金相對便宜
以台灣市場來看,租金投報率偏低(約 2.3%~2.5%),特別是公寓或大面積物件,對年輕人來說,租房反而更具經濟效益。
📌 股票長期報酬率優於房價增幅
根據 2001 年至 2025 年的數據,台灣股市大盤(如 0050、006208)的年化報酬率約為 8.4%,而台北市信義房價指數的年化成長率約為 6.3%,最終累積報酬差距達 1.6 倍。
這代表,全市場指數投資的長期報酬率,能夠與房價增幅相匹敵,甚至超越房市。股票的變現能力更強,交易成本更低,也能有效避免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此外,房地產還有裝修與維護的隱藏成本,這些可能因材料與人力成本上漲而額外增加負擔。
如果 20 多歲不建議過早購屋,那麼理想的購屋年齡是何時?
📌 35 歲後購置不動產較為理想
當個人步入 30 多歲後半(約 35 歲),通常已具備以下條件:
職業生涯更穩定,不太會有大幅度的職業變動
財務狀況較佳,累積了一定的股票投資或其他資產
社會歷練與人際支持更完整,更能處理房產相關的事務和衍伸的事項
家庭結構較穩定,能更明確地選擇適合的生活型態與地點
如果此時已透過股票投資、創業或股權投資累積了長期複利,將擁有更大的財務彈性,買房時的壓力也會大幅降低,甚至可能無需過度槓桿,讓人生財務狀況更加穩健。
資產配置的核心,在於平衡風險承受能力與資產增長。
對於 20 多歲、家庭支援有限的人來說,我認為股票應優先於不動產,因為它提供更高的流動性與資產增長機會,而不動產的購置,則可待 35 歲以後,當人生進入更穩定的階段再考慮。
這樣的策略,能夠讓我們在生涯初期累積更好的財務基礎,避免資金壓力,能追求成長,並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追求個人成長與職涯發展。
謹以此祝福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