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完結篇劇場版在 2025 年登上台灣大銀幕,這個連載十幾年的作品終於完整劃下句點,我有幸被朋友推坑,在今年年初時把動畫看完,也在最近去電影院看了完結篇劇場版。
《進擊的巨人》故事從主角艾倫的家鄉被巨人入侵,母親遇害,他發誓殲滅所有巨人開始。加入調查兵團後,艾倫發現自己能變身為巨人,成為人類對抗巨人的關鍵。隨著故事進展,他與夥伴米卡莎和阿爾敏揭開巨人的起源和牆外世界的真相,得知牆內人類是被瑪雷帝國壓迫的艾爾迪亞人。為爭取自由,艾倫啟動「地鳴」計畫,釋放牆內巨人,試圖摧毀外界勢力。最終,艾倫殺死了全世界八成的人口,米卡莎被迫親手結束艾倫的生命,阻止了他的計畫,而巨人之力也隨之消失。是的,這個結局一點都沒有道理。網路上的討論已不勝枚舉,刻意釣魚或引起爭議應該也來不及了,但我無法接受這個結局,我並非從角色腦粉的角度出發,覺得作者把某個角色寫壞或寫死了。我純粹的認為,這個結局的安排沒有邏輯,同時也缺少什麼重大意義,但或許這就是作者的目的,這也會在稍後多加描寫。
首先簡述結局沒有道理的部分,艾倫殺了世上八成的人口,首次看到時讓人瞠目結舌,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讓他殺了這麼多人,不管故事背後他看到多少不可改變的未來,或是他多麼想保護夥伴,大屠殺都是身為一個人道德上無法接受的選項。而作者最後還是決定讓主角走上這條路,甚至在最後艾倫的坦白之中加上「我是想要剷平大地。」,阿爾敏最後還肯定了艾倫的想法,根本沒有一點道理,令人在不可置信的反胃感中困惑無比。
而始祖尤米爾這個角色在最終章的處理更是令人一頭霧水,她不知為何愛上了對自己施暴、當奴隸對待的弗利茲王,為他造了 2000 年的巨人,也不知為何挑了米卡莎作為能夠解放他的對象,讓米卡莎殺死艾倫就能夠解放始祖的枷鎖,雖然靠著兩對男女的關係的映照創造合理性,但其中劇情的牽強缺點仍舊明顯,在網路討論區上造成的爭議也不小。
雖然反對爛尾派的人應該不少,但相信並非只有我認為結尾一塌糊塗,事實上,作者諫山創也因此為自己畫的結局道歉過:「我深切體認最後收尾的部份是困難到我畫不來的主題,我真的很後悔自己沒能在漫畫中將這些充分表達清楚。」
諫山創在另外一個採訪中也表達對結局的不滿意:「如果我能改變結局就好了。創作漫畫應該是自由的。如果我完全自由的話,應該能夠改變結局。我可以讓它朝另一個方向發展。但事實是,我被束縛在了年輕時最初的設想中。因此,漫畫對我來說成了一種非常受限制的藝術形式,就像艾倫獲得的巨大能量最終限制了他一樣。」
我個人認為,也許他是刻意的,刻意的把結局寫爛,他一部份肯定是希望讀者能夠皆大歡喜,但他的潛意識或過去的他,可能依然將他導向這個爛結局,而且是刻意要傷害讀者。
這是根據進擊的巨人 FINAL 展的訪問影片,諫山創被問到創作漫畫的意義時說到:「我覺得我想攻擊什麼,像是背叛人,或是傷害人之類的。還有,我知道這不太好,不過我也想傷害讀者。老實說,那是我之前非常想做的事,因為以我來說,如果我說『這部電影在我心中有一席之地』,意思是『這部電影傷我很深』。」
因此諫山創有一部分是刻意把這個結局寫爛,寫了一個沒有道理的結局,如同艾倫一樣,沒有道理的想要剷平大地,破壞一切;諫山創即便知道結局並不完美,他仍舊沒有改動,如同艾倫一般被限制住了,最終傷害了讀者,諷刺地也完成了他創作漫畫的目的。
我們能夠知道,限制艾倫的是來自未來的記憶,那作者呢,他看到了什麼使他無法改動這個結局,他所看到的光景,我們只能靠些微的線索去思考了。
真的沒有,諫山創在 HNK 2018 的訪談中,被問到作品想傳達給讀者什麼訊息時回答:「實際上,沒有這種訊息,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欲求,像是無法名狀的憤怒那樣的東西,反覆在漫畫裡發洩出來而已。」
而他在紐約受粉絲訪問時,被問到你覺得什麼是自由,他只回答:「I don’t know.」,從以上發言可以知道,他其實也不清楚自己在畫什麼,就連經典的那句:「我是自由的奴隸。」,作者本人應該也不曉得是什麼意思,他只是不停的畫,往他一開始構想的結局前進。
在故事結尾,艾倫跟阿爾敏對話時,留下了經典的一幕「我才不要米卡莎有別的男人。」有些人把這段當玩笑,有些人說這是艾倫還有人性的證明,但我認為這段要傳達的訊息很簡單,而且就寫在後面。
其實這段要傳達的就是艾倫是白痴這件事,他說:「讓一個隨處可見的蠢蛋得到力量,所以才只能迎接這樣子的結局。」這段話把作者與艾倫的心思巧妙的重疊在一起了,他們都是得到力量的蠢蛋,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只是受著力量引導,走向這個絕對稱不上好結局的終點。
而為什麼諫山創是一個得到力量的蠢蛋,需要從他的出生背景開始說起。
在多個訪談裡,他時常被問到覺得自己最像哪個角色,一開始答案都不太相同,隨著時間推進,他最後都會說出覺得自己像艾倫,而我想在完結之後,他肯定發現了自己在這個角色上做了多少投影。
諫山創出生在大分縣日田市,日田市在日本九州的鄉下,以盆地地形為主,周圍被山包圍,這就是作品裡被城牆包圍的國家的靈感來源。
他生長在一個不算富有的家庭,從小看著盆地的景象,曾經以為這深山就是整個世界了,另一方面,他也會想著山外會有什麼樣的存在,期望著從這個鄉下、這個高牆出去。儘管他知道外面會有巨大的威脅、嚴峻的社會在等著他,他仍舊無法停止前進,不論如何都要到達外界。
諫山創從小就很自卑,成績不好,運動也不怎麼樣,強烈自卑這點一直影響著他,就算是作品成名的現在,也能在他採訪的談吐行為中,發現他對自己仍舊缺少一些自信,無法很確切的相信自己,他曾說他的作品的成功就像是夢一般,到現在仍舊無法置信,無法融入自己的日常中。
如此自卑的他,將對世界的憤怒、不被理解的憤怒,全部投注在他唯一擅長的事情中,也就是畫漫畫,進擊的巨人是他 19 歲想到的故事,他也沒想到這個漫畫會一炮而紅,成為歷史上最賣座的作品之一。
他就像是艾倫一般,無意間得到了力量,他的作品能夠左右大量來自世界的粉絲,但他其實心裡不知道怎麼做,雖然希望讀者能皆大歡喜,他還是只能繼續往最初 19 歲想到的結局前進,最終傷害了粉絲,也算達成了他的目的。
這也是為何我說這結尾或整個故事沒什麼太大意義,他並不是反戰的故事,動畫最後甚至暗示戰爭會持續,也沒有什麼懲惡揚善的大義。有些人説這是他呈現人類社會就是這麼殘酷又無可救藥,好像他細膩的表達諷刺一般。
但我猜他其實也並不了解他在畫什麼,跟我們不了解他想表達什麼一樣,他只是看到社會的惡劣,受到傷害,並把憤怒發洩在作品中而已,而那強烈的憤怒是沒經過掩飾、雕刻的,那是他粗糙地把對世界的失望展現出來而已。
跟艾倫一樣,他成功的靠著漫畫得到了力量,到達了城牆的外面,獲得了金錢與名聲,讓一個蠢蛋獲得了力量,但他內在仍是那個自卑的少年,他仍舊不知道怎麼做,只是抱著原始的慾望,去傷害讀者、去剷平世界,而在最後艾倫耍遜的那幕,相信也只是要表達,他與艾倫還是一樣,都同樣還是那個自卑又憤怒的小男孩。
那所以讀者真的就是被這樣傷害了,沒有救贖、沒有希望嗎?
答案可能要看每個讀者的解讀了。
在劇場版的彩蛋中,其實諫山創給出了他的答案,彩蛋裡主角團三人在現代的電影院中看著巨人的結局,阿爾敏化身死宅,爭辯著論壇上很多人罵許多伏筆沒有收好;米卡莎則變成地雷女,單純地對於喜歡角色有好好道別很感動。兩人因為對作品意見不同起了爭執,這時,代表作者的艾倫只說了一句:「跟你們兩個看電影很有趣,下次再來看吧!」
也許那個梗說的沒錯,也許真正的寶藏是我們一路建立的友誼
(Maybe the real treasure was the friends we made along the way)
我並非也只因結局就討厭這部作品,因為他世界觀的建立、戰鬥的刺激感、角色壯烈的犧牲,還是人生中看過最觸動我心的前幾名。
完結篇我最喜歡的一幕是阿爾敏與吉克對話那一段,他們在「道路」中討論生命的意義,吉克認為只為了繁殖的生命毫無意義,而阿爾敏因為落葉,想到他與朋友們在大樹下玩捉迷藏,他認為這微不足道的小事,便是他活著的意義,也使吉克想起他的丟接球。
儘管沒有什麼意義,但只要能繼續做那件事,他便心滿意足了,這些小事雖然跟繁衍毫無關聯,對他們來說卻重要無比。
我想欣賞一個作品也是這樣子吧,我被朋友推坑,很開心地看完這個有趣的作品,跟朋友很快樂的討論劇情,也許這其實才是最重要的,這結局是爛尾,也沒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