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四大常見疑問來看怎麼破解,也用人資角度同步解析問題的目的,希望能幫助你調查出必要的資訊。
ps. 以下問題請問直屬主管,不要指望人資會給你答案。招募不是神,沒辦法通靈到各部門各職位的情況。
Q1:【想了解該職務有多辛苦】
1.請問希望這位即將加入的夥伴能在哪些地方派上用場?
解析:引導面試官說出他想怎麼使用這個人,如果他態度不佳或講的內容你覺得太可怕,快逃。
2.請問哪些專案是該職位/該部門主辦?新進夥伴會擔任什麼角色?
解析:比如有的人資要負責主辦春酒,有的人資只負責一部分。搞清楚自己能不能勝任是很重要滴。
Q2:【想了解是否容易爭取晉升加薪】
請問績效怎麼打?這個職務未來的發展方向?
解析:如果沒制度,表示主管說了算。
如果考核項目或方式聽起來很不合理,快逃。
如果是強制分配制,表示不管做得多辛苦,該部門就是要有一人被踩在腳底,沒人希望會是自己,除非對自己的能力非常有把握,或是不在意工作成就和薪水,那就沒差。
如果連主管都說不清楚這個職缺的未來發展,而你也難以想像,或根本和你的生涯規劃不符,建議還是塊陶。
Q3:【想了解是否容易爭取到這份工作】
1.請問您希望即將加入的這位夥伴具備哪些特質或能力?
解析:如果面試官講不清楚,快逃。如果講的都和你不一樣,塊陶。如果講的你都有,太棒了!還能讓面試官對你印象更好。
2.請問貴單位近期有什麼重要專案要做嗎?
解析:看部門主管多有野心、大局觀如何、有沒有跟上時代潮流?你可以自行評估這是不是你做得來或是你想要的。
Q4:【想了解該職務穩定性與發展性】
1. 請問本職缺是如何產生的?
解析:如果是育嬰留停,問清楚這是不是職代,是不是留停的回來後自己就要走。如果是離職補人,可以打聽看看是否了解該同仁離職原因,順便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會如此。如果是擴增新缺,可以了解究竟是長期業務量太大還是只有短期,以免該職位突然消失,會面臨被資遣的風險。
2. 請問本職缺的所屬單位有幾人?誰是我的直屬主管?我會和哪一位交接/學習?
解析:以人資為例,500人規模配1個招募叫緊繃,3,000人配一個招募那真是不敢想像,光打電話約面試就飽了。如果後者主管還希望你申請各種政府補助、辦理大型校園徵才,那還是塊陶。如果該部門主管階層很多,表示你做各種事可能都要各種請示,行政效率差,加班機率就高。如果沒人可交接,表示先前該主管也不管事才會搞到沒人可以交接,塊陶。
延伸話題:如果入職後和當初講得不一樣,怎麼辦?
如果面試時都仔細確認過雙方的認知是一致的,入職後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話,可能是時事變化或高層主管說了什麼,那就是不可控要素了。
什麼叫認知不一致致?比方主管說「需on call,但真的被叫到的情況很少,半年來只有三次。」結果真實情況是剛入職三個月內就三次,而且都是很蠢的人為原因。那新人會想走是很正常的。
我只能說自己當面試官的時候,從來不會刻意隱瞞對求職者不利的因素,甚至還會主動告知(因為沒人喜歡被騙的感覺,而且那樣不僅敗壞自己名聲也敗壞公司)。但其他人不一定像我這麼老實,也可能是沒惡意的「自以為這是常識」、「理當如此」才沒講。而少數真的想騙的就不在討論範圍了。
總之,感覺不對勁,快找直屬主管和人資商量。我有另寫一篇《職場適應不良,可以跟人資反應嗎?》來說明員工該如何自救。有EAP(員工支持方案)也可以用,如果以上你都嘗試過,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選擇離職也是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