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們說到了《雨港基隆》中每一位女主角的象徵意義,那麼接下來我想更深入分析《雨港基隆》中的文化意義。這款遊戲如何透過暗線、美術、配音, 在無聲之中,讓人走入那段我們以為早已結束的歷史。
我們總以為歷史是厚重的,必須在課本裡、紀念日裡,才能被記住。但真正留下記憶的,往往不是那些口號,而是當代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回憶。正如《鈴芽之旅》女主角在每一次關門前,都會聽到當下那一刻環境的聲音與影像般。
一盤好吃到燙嘴的蚵仔煎、一句靠北的抱怨、一起在騎樓躲雨的閒談,才是我們真正瞭解歷史的時刻。屬於臺灣人的三角共感
遊戲不如電影《芭比》、《火影忍者》一樣使用嘴遁讓人覺醒,(雖然學姊多少有御都合主義成分) 卻在每段對話、每個選擇中,藏著各種歷史線索。
如果你喜歡像《魔女之家》的細節設計、或《底特律:變人》那種角色選擇與命運牽動的關聯性,那這款遊戲的對話中出現的佳句、當中暗喻的身分矛盾,你絕對不能錯過。
中國文化的自傲與膽小
自《中國人的德行》一書中,提及了中國的種種劣根性:窮人思維、愛貪小便宜、沒利他思想、不遵守規則、雙標、情緒勒索、封閉、愛繞彎子等等......
而隨著時代變遷,我們至今看到版權爭議、中國大媽在國外旅遊的德行、中國小粉紅在活網的種種發言,就知道中國人內在的文化精神始終不變。
而在遊戲中,中國人也保留這樣的特點:講話有不容置喙的語氣,做事帶著對地方人民的漠視,對文化的自大與無視。他們是戰後統治的象徵,也是造成許多悲劇的推手。
其中最令人難以忽視的,是陳鈺的父親陳峰——
一個擁有軍階與威權氣質的外省人。他輕視台灣人,卻又靠著他們生活;他自信自己的價值觀是普世準則,卻無法理解自己女兒的掙扎與渴望。他不是壞人,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殖民的投射。
陳峰:「貪生怕死又愛錢,半點骨氣都沒有,這種東西根本不是我們中國人!」

故事中很喜歡的長官,有自己的立場與界限。圖片來源自《雨港基隆》自截
還有遊戲開頭中主角的抱怨:我就不多說了,放圖。

主角跟學姊對話到一半時,引發思考而產生的抱怨XD 圖片來源自《雨港基隆》自截
日本殖民下的情感矛盾
在這場三方共處的故事裡,還有一種微小、卻始終存在的文化影子——日本。
雖然在遊戲中設定的時機點正是台灣脫離日本統治的那一刻,日本的影子只能透過房東的形象來去推敲,但是我們也能看到:日治時期留下的更不只是建築與語言,還有一套壓抑與紀律的行為方式,與台灣混雜交織,也讓台灣有更多元的豐富性。
或許台灣人對日本的印象真的是又愛又恨,曾經殖民過我們、卻也帶給我們科技的進步、現在的台日關係十分緊密,台灣對於日本的感情確實是非常複雜的。
房東:「反倒是來接收我們的祖國,直到現在都還在跟我們分 『台灣人』、『大陸人』;『本省人』、『外省人。』還有我這樣,被認為不該待在台灣的日本人……」
臺灣人骨子裡的政治冷感
台灣夾在兩者之間。從過去的日治文化,到接收後的中國國民政府,我們既不屬於那邊,也不全屬於這邊。
相對的,遊戲裡的台灣角色,則展現出另一種性格模式——膽小、怕事、不求甚解。
像主角李肇維,他不是不明白時局的危險,而是選擇忽略來逃避。
這種文化記憶的斷裂與混雜,正是台灣人性格中那種「躲在模糊地帶、不願明說」的根源,也是對自我意識定位的逃避。甚至就是我們自始至終被教導的一種內在本能——
不說就安全了、不議論就不會被政府攻擊。
主角:「但是,處在敵對立場的老兵,他的眼中所看到的,卻是國仇家恨。
對他來說,台灣這塊土地,到底又是什麼?
鳥血惹人憐,魚傷無人問。
但如今,我,卻分不清楚誰是鳥,誰是魚,又是誰扮演狩獵者的那一方。」
但是,我想這麼多國家都能共榮的台灣,這是台灣自己獨有的特色,也正是其他國家只發揚本土文化、藐視他國文化所沒有的包容心;倘若我們將各國的特色去除,是否世界就會像《記憶傳承人》那樣所描繪的世界——
世界大同的烏托邦,卻也窮極無聊呢?
遊戲如何塑造出時代的沉浸感?
而除了遊戲設定1945年所產生統治者輪替:中國、大陸、到台灣的陣痛期以外,我也想發揮我的特長:針對於美術進行說明。
雖然《雨港基隆》是一款技術層面相對簡單的視覺小說,但它的畫面所營造的沉浸感以及文本的深度和豐富度,卻遠超許多市面上的各種遊戲。
場景設計:老街建築的氛圍營造
特別是在基隆港的場景設計上,總有著日式建築復古的暖色調,以及那帶有斑駁的質感,都能看出在嚴謹的建築底下,所隱藏著老時光的記憶以及味道。
更不用提在基隆街道上林立的店家,或是房東所繼承下來的房子,每一棟都是古色古香、別緻的日式建築,讓我聯想到《茶金》中也是全台各地跑,就只是為了取材自當地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建築。
聲優配音:在地口音與角色情感
聲優的表現則是另一項加分要素,是《雨港基隆》除了主角以外,主要角色全部都有屬於自己的聲音、對白,以及唸著口白所透露出的情緒起伏。
配音選用了本土演員,而非刻意模仿日本戀愛遊戲的音色,這讓角色對話更自然貼近台灣口音與語氣節奏。
尤其是雷碧文所配的小瑜,語調中帶著一絲含蓄與情緒壓抑,尤其是在情緒激動時,談及家庭、談及自己心愛的李肇維時,更讓人感到內心掙扎,甚至玩家的情緒也會隨著對白的聲音而起舞,著實層次分明。

針對角色還可以調音量,十分用心。 圖片來源自《雨港基隆》自截
美食:台灣小吃如何成為令人垂涎三尺的文字敘事
說到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宮崎駿作品當中必定出現的食物,道道皆是在故事中扮演一個休息、讓角色喘口氣的暖心片刻,而《雨港基隆》也將此特點發揮地淋漓盡致。
透過宛如遊戲補給站的場景:成一堂,以及總是試做新料理的店長,遊戲中好幾盤被稱為「未來五十年一定會大賣」的各種台灣小吃,其實就是對我們這些現代人所埋藏的暗梗——透過虛構卻富有既視感的細節,讓我們真的有一種在看著過去的人們所生活的蹤影般感到平易近人。
成一堂的店長,在戰火中還能堅持做出台味小吃,是一種無聲的反抗,也是台灣人「靠自己過生活」的骨氣。就跟房東努力去抓魚、釣魚一樣(?)

沉默、但是屹立不搖的店長。 圖片來源自《雨港基隆》自截
在視覺與音效之外,《雨港基隆》最厲害的一點,是它讓玩家「慢慢走入歷史。」
不是透過選項的對錯,而是透過角色之間無法言說的關係,讓你開始思考——
「如果我是李肇維,我會怎麼做?」
你不會有英雄式的拯救選項,也沒有改變歷史的捷徑。你能做的,只是陪他們一起走過那段被掩埋的歲月。這種設計,才是真正高明的沉浸式敘事。
結語:我們不能遺忘的,不只是歷史,而是我們自己
遊玩《雨港基隆》讓我重新感受到一種熟悉的無力感。
不只是遊戲裡主角的無為,而是一種深藏在我們文化中的情緒——習慣等待、習慣沈默、習慣相信閉著眼忍耐:「事情總會過去的。」猶如《一把青》師娘經常掛在嘴邊的:「日子過了、就好了……」
可是事情真的會過去嗎?歷史如果只是存在於影劇與遊戲中,那麼即使再感人,也終究只是故事。但如果我們願意從故事中走出來,想一想自己能做什麼,那它就會開始發酵,變成一種推動行動的力量。
這讓我想到「黑熊學院」的出現。它不是什麼政治機構,也不是什麼黨派宣傳,而是一群願意開始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人們,選擇學習如何面對危機、如何自保、如何保護彼此。
我們不需要成為軍人,但我們可以學會不是永遠的受害者。
228 的紀念不該只是緬懷過去,而是啟動一種「自我準備」的開端。因為,當你意識到歷史可能再來一次時,才會開始思考——我該怎麼面對?
或許我們都不是主角,也不會是革命英雄,但在那個混亂的基隆港裡,在那些模糊卻深刻的角色之間,我們能找到一點影子——我們不想只是活著,我們也想活得有選擇。
我們不能遺忘的,不只是歷史,而是此時此刻的我們、我們所擁有的自由。
【關於我-Pyris】
嗨,我是 Pyris,一個熱愛動畫、設計與影像敘事的創作者。
我相信遊戲不只是用來遊玩的,它同時也是一種記憶的保存方式—— 能夠讓我們重新理解自己與歷史的方式。
《雨港基隆》不是一款單純的戀愛遊戲,而是一封紀錄著台灣記憶的信。
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與歷史的距離,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更近。
如果故事真的能改變我們,那麼像這樣的遊戲與影像創作,也許正是讓我們開始面對現實的第一步。
📌 追蹤我,一起探索遊戲與歷史如何交織,發現更多讓人停下腳步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