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你人生的第一套西裝(或是套裝)是什麼品牌嗎?
我在大學時期為了參加辯論比賽由NET購入了第一套全黑套裝,配上在公館買的390元漆皮高跟鞋,裝成專業的大人模樣。這套「戰袍」後來陪我參加了研究所口試、畢業論文簡報、還拿到了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戰功輝煌。然而這套「戰袍」隨著我進入職場就束之高閣了,因為並不夠「體面」。
去香港工作後,我開始迷戀上收集各品牌的高跟鞋,儘管香港的地形並不適合穿著高跟鞋走動,但穿上各牌子漂亮的高跟鞋,讓我覺得自己已經「武裝」完成。有個有趣的說法,當你走在中環IFC一帶仔細觀察,上班族女性的高跟鞋只有三個牌子:Roger Vivier、Jimmy Choo和Ferragamo。這是說香港女性比較拜金嗎?我覺得不盡然,這更像是香港女性的「生存法則」。
👜 妳的薪水有一部分是「置裝費」
我曾經問過某一任外籍老闆,為何出差總是選擇Marriot集團的酒店(如艾美、喜來登、萬豪等),是為了湊集團會員等籍嗎?他笑著說:「不全然。因為每次拜訪客戶時,對方第一句話總是:”這次住哪家酒店?” 不只是禮貌性的問候,還是評斷公司經營狀況和對合作重視程度的依據。」
他補充說道:「妳的薪水裡有一部分是置裝費,妳的打扮、包包、坐的車子、甚至住的酒店,都在代表公司。」(當然,還有另一部分是所謂的「遮羞費」,但這我可以之後再寫一篇文章說明,笑。)
我記得有一次和合作夥伴開會,是香港一間大型的本土資訊廠商,老闆和業務剛好清一色都是女性,進會議室時魚貫而入人手一個Chanel包,這個陣仗是我在台灣少見的。在台灣文化即使是穿著名牌,也會傾向低調,甚至在我去拜訪某些本土客戶時會刻意「樸素」一點,以免帶來負面印象。但合作夥伴這樣的陣仗真的有用嗎?我只記得事後自己跟對方老闆說:「您公司一定經營得很好!」
⌚️ 員工也會從「表面功夫」來評斷公司
只有香港是這樣嗎?其實員工也是依據公司給的「排場」來評斷公司的實力,這在跨國公司尤為明顯。
我待最久的一家公司是一間美國私有金融科技公司,老闆是道地的紐約客。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每年初都會舉辦開年大會(我們俗稱「大拜拜」),把全球員工拉到美國開會一周。光是機票、五星級住宿與每日津貼(per diem)就是不小的開銷,會議舉辦地甚至選在大西洋城的賭場酒店,包下大半個場地。
CEO還有個特別的習慣:每年初他會給全球業務一個預算上限(約3千至5千美元不等),讓我們在指定的手錶網站選擇一隻心儀的錶款,如果達到年度KPI時,他會在大會上親手頒發這隻錶。我在這家公司曾獲得過三隻手錶,其中人生第一隻Cartier Tank,是我拿到「Rookie Sales of the Year」時的獎品。這隻錶至今仍是我日常戴著的珍貴紀念。
每當有客戶問起我的手錶時,我都會很驕傲的說,這是總部CEO送我的達標禮物。除了提升公司形象,也擄獲了一位員工的芳心。你說排場不重要嗎?但當公司送你這麼「貴重」的禮物,真的會讓人甘心為他年年效力。
▍實力才是王道,但第一印象無法忽略
以上說了這麼多,不是崇尚名牌或是炫耀,而是想分享一個現實:外表和第一印象確實能幫助你敲開更多機會之門。在業務工作中,這些「表面功夫」就像你的敲門磚,讓你看起來更值得信任,也更專業。
但要記住,最後能否留下客戶、締造業績,還是得靠你的實力與努力。
只有外表而沒有實力,終究像空心花瓶;只有實力卻沒有好的第一印象,也可能錯失敲門的機會。
希望我們都能兼具外表與實力,走向更成功的職場未來!
👉 你認為「表面功夫」在工作中有多重要?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 如果你有朋友也在為「外表 vs. 實力」掙扎,請把這篇分享給他們吧!
#職場形象 #外在與實力 #FakeItUntilYouMak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