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四月和十月,是家長開始填寫自學申請與整理下學期課綱的忙碌時期。
(這個月我也要準備上傳孩子五年級的自學課綱了呀!)
常常有家長聽到我們家孩子是自學生,總會好奇詢問我很多關於—
「你們家孩子是自學生喔?那怎麼知道他適不適合?」
「要怎麼開始寫申請?」
「課綱要自己設計嗎?會不會太難?」
「都是你教嗎?你怎麼教得來?」……
這些問題真的簡單,說起來卻也很複雜啊!
所以我想分為三篇文章,慢慢來聊這些關鍵點。
這是第一篇:寫給還在考慮讓孩子自學的家長們
那些還在觀望、想要了解卻不確定該從哪裡開始的你。
我自己就是這樣開始的——
不是因為我準備好了,而是我真的想陪孩子試試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不是測驗,而是誠實的盤點與對話
這10個問題,是我當初真的要寫自學申請時,
先很認真地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與家人說明和溝通。
(這次要整理這些內容,特別再拿出來和先生、孩子再次討論一下!)
我的回答:不是要反對體制,而是想要讓孩子有自主時間,把時間優先用在自己想學的,不用受學校的時間限制。
這是我提出的決定,在沒有孩子之前就聽過可以申請自學,就覺得如果孩子以後能自學就可以順著他的人生方向。
我的回答:因為他從來沒有上過幼兒園,所以他對學校和自學的差別沒有什麼概念。
我當初是用引導的方式,一步步陪他熟悉這樣的生活。
到了小一,他才慢慢了解:「喔,原來其他小朋友都有去學校,而我是在家裡學。」
(昨天,問孩子這個問題,他說:我到小二才更了解自學是什麼!)
我的回答:並不是每個人都一開始就認同。
我有先和我先生、孩子的阿嬤溝通,他們都尊重我,因為主要是我來負責這件事。
不過,我的大妹當時很直接地說她覺得「自學很危險」。她是師範大學畢業的,當時我也沒有多解釋什麼,只覺得——時間會證明一切。
4|孩子目前有特別想探索的主題或長期的興趣嗎?
我的回答:他一直以來都對藝術、日文、捷運很有興趣。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是以「藝術跨科主題學習」為主軸來設計課程,也順著他的興趣發展。
(我希望他也能了解一些學校教的知識範圍,所以課程方向再加上「部份學校課綱」。)
我的回答:他不是那種會被說「特別厲害」的小孩,但也沒有哪裡特別不行。
他是一個需要被允許慢慢來、慢慢摸索的孩子。當他對一個主題有熱情時,他可以深入很久,喜歡花很多時間研究,這就是他需要的時間與空間。
我的回答:老實說,一開始我自以為一、二年級就要「手把手」陪他學。
後來發現,這樣的全天黏在一起,對我來說其實很耗體力與精神,也會讓親子關係緊繃。
到了三年級,我們慢慢調整,讓他學著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再安排我需要協助孩子一起學習的時間,變得更自主。
7|經濟方面,我們可以接受這段期間的變動與支出調整嗎?
我的回答:完全沒想太多!(大笑)我老公是走一步算一步型,我是既然決定了,就會想辦法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把能做的都做出來。
8|我們願意陪孩子一起經歷卡關、懷疑、重新調整的過程嗎?
我的回答:我覺得就算是去學校,也會遇到這些問題。
只是「在哪裡卡關」,以及「有沒有人陪你一起覺察與調整」。
自學讓我能和孩子一起經歷這些,這對我來說是一段很重要的覺察旅程。
我的回答:我們家偏向跨科主題學習+自己做教材,以孩子興趣為主,搭配一些活動與戶外學習。這樣的組合比較彈性,也能隨著孩子的熱情流動。
我的回答:我們目前的規劃是國小+國中階段自學,這兩個時期比較適合打底與探索興趣。
如果到高中後他已經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進入體制去選擇適合的課程,也是一種自主。
我們家的答案不完美,也常常改變。
但每次重新問這些問題,我都能更清楚自己在做的選擇是否還符合初心。
這些問題,不是要你立刻做決定,
而是陪你慢慢清楚:「我們願意怎麼陪孩子走這條路?」
我把它做成了:
→ 點這裡留下Email,免費索取圖卡和PDF填寫版。
第二篇|和孩子一起談自學這件事
主軸:讓孩子參與選擇與理解什麼是自學
第三篇|開始準備申請自學,我做了這些準備
主軸:從思考到行動,包含申請表、課綱、資源整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