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個科普粉專留言,提醒對方「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 不應該翻成『日本米』」,結果竟然被其他網友圍剿,說我「發神經」、「有情緒障礙就要去看醫生」。
坦白說我覺得不爽,但是我也覺得有必要好好說清楚:我並不是因為一點小錯誤就跳腳,而是因為——這不是第一次、而且把japonica翻成「日本米」也不是小錯誤。
第一次被無視:trichome ≠ 毛狀體
這一切,其實是從「葉毛」那篇貼文開始的。那次我看到對方把 trichome 寫成毛狀體,我有留言解釋。
欸, trichome 是葉毛。

圖片擷取自網路
我沒有諷刺,也沒有貶低,只是希望能幫助他們更精確地傳達知識。
結果:我的留言完全被忽略,沒有更正、沒有回應。
另外,葉毛(trichome)是葉表皮細胞向外分化的構造,不是毛狀體喔,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毛狀體」是胞器,「葉毛」是器官結構。一個是細胞內的東西,一個是細胞外的東西,怎麼可以搞混?
第二次才動怒:japonica ≠ 日本米
沒過多久,粉專又貼了一篇關於稉稻的研究,將「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直接翻成「日本米」。這次我真的忍不住直接留言:
「不懂植物請不要寫植物的科普。」

圖片擷取自網路
因為我很清楚這樣的誤譯會誤導讀者,以為這是「來自日本的品種」,而不曉得「japonica」其實是一個植物學上的亞種分類,廣泛分佈在中國、日本、韓國、台灣等地,早在日本栽種前就已經出現在中國長江流域。
這不只是翻錯而已,而是用地名的迷思,抹去一整段植物演化與農業馴化的歷史。
命名 ≠ 產地:就像 French fries 不是法國人發明的
稉稻會被叫做 japonica,只是因為當初歐洲人在命名時,最早從日本商人手上接觸到這類短粒黏稻米,就像美國士兵在比利時吃到炸薯條時,因為當地人講法語,於是就把它叫它 French fries,結果弄得比利時人很不開心。比利時人還幫炸薯條申請世界遺產,不過UNESCO還沒通過就是了。
命名有時是歷史的巧合,但科普不能把命名誤當為產地來源,否則會讓大眾對知識架構產生誤解。
現在若有人說「French fries 是法國菜」,你會覺得荒謬。那麼,為什麼 japonica 就可以直接翻成「日本米」?
「你太兇了吧?這麼小的錯你也要挑?」
我不是沒耐心。我有。我在第一篇 trichome 那裡就留言提供正確資訊。
但我也不是沒脾氣。當我發現錯誤不但被無視、同樣的態度還持續時,我也會感到憤怒與挫折。
科學寫作不是只要「有趣」,更要「正確」; 科普不能是「包裝錯誤資訊的美麗故事」,而應該是「讓人看懂現實、避免誤解的橋樑」。
真正的科普,從來不是只是有趣,而是要讓非專業的人也能獲得正確的理解與判斷力。否則它只是在用故事包裝錯誤,甚至加速錯誤擴散。
為什麼這樣的錯誤不能輕忽?
因為這不是小錯,而是會破壞知識結構的錯誤。
植物分類與學名制度,就像語法一樣,是用來「溝通真實物種關係」的工具。當你把「稉稻」叫做「日本米」,不只會讓人誤以為它只產於日本,更會模糊中國與東亞其他地區對這個亞種的貢獻。
更嚴重的是:這會讓讀者以為「植物學不需要精確」,只要寫得有趣就好。
japonica ≠ 日本米
在植物學分類中,Oryza sativa(稻米)被分成兩個主要亞種:
ssp. indica: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秈稻(長粒、不黏),在南方地區普遍栽種
ssp. japonica:也就是稉稻(短粒、黏性高),在溫帶地區栽種,例如中國北方、韓國、日本與台灣
japonica 是一個分類名稱,不是產地標籤。
會出現這個名字,是因為 18 世紀歐洲人最早接觸這類稻米樣本,是從日本商人那邊來的。就像 Camellia japonica(山茶花)雖然原產中國,卻因樣本來自日本而得名。
這種命名現象,在生物學中非常常見。比如:
Camellia japonica(山茶花):中國也原產,但因歐洲園藝師最早接觸的是日本品系。
Pieris japonica(馬醉木):原產中日韓,但命名時來源樣本來自日本。
Zoysia japonica(日本地毯草):中國與朝鮮半島也有分布。
名字有時只是歷史上的一場誤會,但科普不能讓誤會變成讀者的知識印象。
在稻米的名稱上,indica 一律翻作「秈稻」或「長粒稻」,japonica 一律翻作「稉稻」或「短粒稻」;如果把 japonica 翻成「日本米」是OK的,那是不是也要把 indica 翻成「印度米」?
指出錯誤不是攻擊,是守門
我知道,很多人不習慣有人在留言區指出錯誤。大家比較習慣說「哇,好棒」、「謝謝分享」,但如果我們希望這個社會的知識水準提高,就不能把「糾錯」當成敵意。
尤其是面對植物這樣一門和氣候、糧食、健康密切相關的科學,更應該保持精準。否則,我們傳遞的就不是科學,而是誤會的延續。
我糾正錯誤,不是因為我自以為是植物學專家(雖然我確實長期關心植物科學),而是因為我在乎:
當我們面對植物這樣一門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時,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誠實與敬意?
或許你不認識我,也不覺得這種分類有什麼好講究,但請記得:
在一個尊重知識的社會裡,指出錯誤不是攻擊,是貢獻;願意傾聽不是示弱,是成熟。
如果你願意靜下來看這些內容,也許會理解:我不是在發神經,而是在努力守住一點點我所珍惜的科學尊嚴。
如果你願意一起捍衛這份尊嚴,我謝謝你。
如果你還是想罵我,也沒關係,至少我已經把真相說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