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訂單消失、航次取消,這不是短期現象,而是一場供應鏈重構的警訊。
撰文/地緣政治研究室
根據HLS Group統計,近期已有超過80艘從中國出發的貨輪航次遭到取消,數量之多,令人側目。這一波航班削減潮,正是中國出口疲軟與全球貿易重組的直觀映射。隨著美中貿易壁壘不斷升高,企業減少對中國的採購依賴,連帶重塑了全球物流地圖。
關稅戰下的寒潮來襲:出口需求雪崩,航商自保撤班
中國出口動能放緩背後,貿易戰是核心推手。高額關稅提高商品售價,終端需求轉弱,進口商壓縮訂單,製造商保守接單。種種壓力交織之下,出口貨量無法支撐既有運能,航商唯有大刀闊斧減班,避免虧損擴大。
跨太平洋航線,作為中美貿易命脈首當其衝。航商除了取消航次,還透過減班、改掛靠港、投放中小型船舶、強化聯盟合作等手段進行「動態調控」。雖然運價暫未崩跌,但市場對不確定性的感受愈發強烈。整體而言,這已不只是週期性修正,而是供應鏈結構的轉變。
空陸運也難倖免:物流體系全面進入「收縮模式」
當海運不再穩定,空運是否能補位?答案是:有限。部分高單價、急需出貨的產品會轉向空運,但整體貿易量下滑導致空運需求同步收縮,加上成本居高不下,空運市場反而進一步承壓。
陸運方面,從內陸到港口、從港口到終端的物流需求雙向下滑,反映出整體供應鏈的低迷氛圍。而製造業外移至東南亞、印度或墨西哥,也正在改變貨物流動的地理重心,撼動中國在全球陸運節點的地位。
解構一場全球運輸體系的「慢性失速」
這波由航班取消引爆的物流骨牌效應,不只是運輸業的寒冬,更是一場橫掃整個供應鏈的「結構性寒流」。
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地緣政治拉扯、供應鏈風險意識提升,正在加速推動全球生產與物流中心的轉移。以往「中國製造、全球配送」的黃金模式正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多元配置、區域供應」的新常態。
短期看,中國出口航線的削減是市場自我調節的反應;但長期來看,它正悄然改寫世界貿易的節奏。企業該如何應對新一輪供應鏈重組浪潮?航商能否在需求劇變中找到新的韌性?或許,這只是全球物流震盪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