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用「掰」的,不只助長造假文化,還阻礙了「這兩種能力」的發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老師,可以用掰的嗎?」

時常有學生寫作文寫到卡住時,總會問我這個問題;不只是學生,許多家長自己教導子女寫作文時,也告訴他們可以用掰的;每當有學生在網路上問作文怎麼寫,也總是會有網友輕蔑的回覆:「用掰的不就好了?」可見,「作文就是瞎掰」這個觀念實在是深植人心,但我對這種觀念是深惡痛絕。

raw-image

寫作,其實是真誠面對自我,進一步梳理情緒、見解並向讀者表達的一種工具--所以,要是用瞎掰的方式寫作文,那就是自欺欺人。我們若鼓勵孩子瞎掰,等於是告訴他:「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作業、考試),我們可以撒謊、造假。」再把眼光放遠一點思考:假如你受不了社會上造假、迎合、粉飾的風氣,那麼我們現在容許孩子瞎掰寫作,豈不是在助長這種風氣嗎?

因此,除非是虛構、想像類型的題材,我是一律不允許學生亂掰。這時,一定會有人質疑:「不是我想亂掰,是題目太刁鑽,我能怎麼辦?」對此,我曾針對老師命題的方向給予建議,主張盡量拓寬學生可以取材的範圍。(請參閱:〈今年國寫會出現很多假掰作文,因為題目是〈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

但畢竟刁鑽的題目不多,許多作文題目即使孩子的相關經驗貧乏,善加引導還是能夠寫出傑作。

這時,允許他亂掰恐怕會大大阻礙孩子的覺察力探索力的發展!

以兩個常見的題目〈我的爸爸〉和〈中秋記趣〉為例,父親不常在身邊的A同學,或是家中沒有舉辦中秋節活動的B同學,該怎麼寫呢?

此時此刻,鼓勵他瞎掰最要不得,因為現在正是他發展覺察力和探索力的絕佳時刻!

我們可以引導A同學從他和爸爸有限的接觸當中,回想他們之間互動的細節,發掘其中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描寫想念爸爸的心情或爸爸不常在身邊的遺憾;更進一步,不妨觀察其他人和父親相處的情形,經由對比,描摹出內心複雜的情緒--覺察力在過程中便不知不覺培養起來。

對爸爸的印象實在太模糊也沒關係,請A同學找出爸爸的照片,透過圖像勾勒出父親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或是經由爸爸留在家中的物品、珍藏,來推測他的喜好、個性;另外,也可以採訪親人,請他們談談父親,從客觀多元的管道認識爸爸、書寫爸爸--探索力在過程中會紮實的建立起來。

至於B同學,我會建議他打開感官,感知中秋節晚上街頭巷尾的景象、氣味、聲響;最後深入內心,抒發自己沒有參與烤肉聚會的心情,甚至苦中作樂,找到不一樣的過節樂趣--孩子運用覺察的功力偵測出來的這些細節,也是寫作的題材。

當然,最好是能夠親自走到街上,用心觀察正在歡慶中秋的人們,捕捉他們的反應、互動、言談,試著寫出當下的氣氛;或是上社群網站瀏覽朋友的打卡、貼文,從他們的照片中體會過節的氣氛,同時書寫自己的感受--這些發揮探索力搜尋到的材料,自然可以剪裁進文章中。

然而,當初如果貪圖方便,叫小孩瞎掰,填充不存在的經驗和空虛的辭藻,雖然短時間內成功掰出一篇文章,但也掰掉了他們的覺察力和探索力成長的契機;寫出來的東西由於不夠具體、深入、真誠,當然無法打動人心,甚至容易被人識破。

如此因小失大,相當可惜……


  •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番解釋,還是挺有理的。
claire-avatar-img
2024/08/22
但寫實話,很容易不小心冒犯到別人欸~XD
鴻雁-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23
claire 你可以考慮用筆名寫、人物一律用化名、容易辨識的事件稍微修改就行了。我之前寫關於以前同學、同事的文章就用這個方式處理,還登上網路媒體,一點事都沒有!
avatar-img
鴻雁的沙龍
27.5K會員
634內容數
本名洪俊彥。我從不無照駕駛,卻是體制外的小小無照教師,從小學作文到大學寫作--能教就教,不能教就學,學不會就動手寫,寫到有心得再教…… 喜歡書寫飲食經驗、鬼怪短篇、雜感趣聞、叭啦叭啦……等題材。透過我的作品,你將會走訪教育現場、命案現場以及菜市場。歡迎參觀選讀!
鴻雁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0
以《順風婦產科》裡的朴英奎和朴美月父女為借鑑,我們都應該提醒自己:別在不知不覺間,把那些來自於原生家庭的狹窄視野,又傳給下一代。但該怎麼做呢?如果沒時間、閒錢帶孩子出國旅行,在自家附近徒步走走總可以辦到吧!
Thumbnail
2025/04/10
以《順風婦產科》裡的朴英奎和朴美月父女為借鑑,我們都應該提醒自己:別在不知不覺間,把那些來自於原生家庭的狹窄視野,又傳給下一代。但該怎麼做呢?如果沒時間、閒錢帶孩子出國旅行,在自家附近徒步走走總可以辦到吧!
Thumbnail
2025/04/09
談到作文,很多人誤以為學生每次練習,至少要寫個起承轉合四到五段,整整一篇,才算是有練習到。其實,只要鎖定練習重點、目標明確的話,即使寫短短的一段,或填寫一張學習單,也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所謂的「精簡寫作練習」。 就好
Thumbnail
2025/04/09
談到作文,很多人誤以為學生每次練習,至少要寫個起承轉合四到五段,整整一篇,才算是有練習到。其實,只要鎖定練習重點、目標明確的話,即使寫短短的一段,或填寫一張學習單,也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所謂的「精簡寫作練習」。 就好
Thumbnail
2025/04/02
父母如果用心設計整趟旅行過程,從旅行前、旅行中到旅行後,積極鼓勵孩子參與,同時加強親子互動。這麼一來,能夠確實培養孩子的搜尋、規劃、理解、觀察、感受、反思、組織……等能力,這些能力都能夠運用在其他知識的吸收上。
Thumbnail
2025/04/02
父母如果用心設計整趟旅行過程,從旅行前、旅行中到旅行後,積極鼓勵孩子參與,同時加強親子互動。這麼一來,能夠確實培養孩子的搜尋、規劃、理解、觀察、感受、反思、組織……等能力,這些能力都能夠運用在其他知識的吸收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爸媽不讀書的,真的不要問小孩作文寫不好、不閱讀怎麼辦?放下你的手機,陪他們一起讀書吧!
Thumbnail
爸媽不讀書的,真的不要問小孩作文寫不好、不閱讀怎麼辦?放下你的手機,陪他們一起讀書吧!
Thumbnail
每到選舉,候選人的論文抄襲爭議便浮上檯面,有人因此落選,有人因此退選。然而,電視機前面的你,假如左手指著論文抄襲的政治人物謾罵時,右手卻正在幫孩子畫美勞作品,其實正在幫這些政客培養接班人……
Thumbnail
每到選舉,候選人的論文抄襲爭議便浮上檯面,有人因此落選,有人因此退選。然而,電視機前面的你,假如左手指著論文抄襲的政治人物謾罵時,右手卻正在幫孩子畫美勞作品,其實正在幫這些政客培養接班人……
Thumbnail
真實。再多編造的情節,都無法取代意義。與其爭論可不可以虛構,這其實是寫作更應該在意的事。
Thumbnail
真實。再多編造的情節,都無法取代意義。與其爭論可不可以虛構,這其實是寫作更應該在意的事。
Thumbnail
寫作的初衷,不就是透過文字,向讀者傳達感觸,展現表達欲望嗎?如果過分強調修辭與架構,形成表達道路上的一顆顆絆腳石。沒過多久,他們的表達熱情就會被澆熄,大人再也無法窺見他們的內心世界,豈不可惜?
Thumbnail
寫作的初衷,不就是透過文字,向讀者傳達感觸,展現表達欲望嗎?如果過分強調修辭與架構,形成表達道路上的一顆顆絆腳石。沒過多久,他們的表達熱情就會被澆熄,大人再也無法窺見他們的內心世界,豈不可惜?
Thumbnail
寫作,能夠為未來的人生提供什麼?也許它會成為工具,也許不是,但是在那個看課本看得快睡著的午后或晚上,在心理覺得煩悶或是窒息的時候,起碼寫作能帶來慰藉、帶來自由。
Thumbnail
寫作,能夠為未來的人生提供什麼?也許它會成為工具,也許不是,但是在那個看課本看得快睡著的午后或晚上,在心理覺得煩悶或是窒息的時候,起碼寫作能帶來慰藉、帶來自由。
Thumbnail
在大人的世界裡有「論文抄襲」,小孩的世界裡則有「作文抄襲」。大人抄論文是為了學歷,那小孩又為什麼要抄別人的作文呢? 十餘年的寫作教學經驗告訴我,小孩不是因為笨、因為懶、因為不要臉才抄襲作文(我發誓我沒有指桑罵槐),而是大人對寫作文的迷思,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不得不當「抄人」……
Thumbnail
在大人的世界裡有「論文抄襲」,小孩的世界裡則有「作文抄襲」。大人抄論文是為了學歷,那小孩又為什麼要抄別人的作文呢? 十餘年的寫作教學經驗告訴我,小孩不是因為笨、因為懶、因為不要臉才抄襲作文(我發誓我沒有指桑罵槐),而是大人對寫作文的迷思,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不得不當「抄人」……
Thumbnail
一張稿紙攤開,滿滿都是錯字……很多家長十分擔心孩子寫錯字的問題。不過,各位不妨想想:到底是看孩子怎樣書寫胸臆重要?還是寫出全篇無誤的字重要?千萬別只是見樹不見林,把自己變成沒有感情的偵錯軟體,死盯著一個一個的「字」,而沒看到他寫的「文」。
Thumbnail
一張稿紙攤開,滿滿都是錯字……很多家長十分擔心孩子寫錯字的問題。不過,各位不妨想想:到底是看孩子怎樣書寫胸臆重要?還是寫出全篇無誤的字重要?千萬別只是見樹不見林,把自己變成沒有感情的偵錯軟體,死盯著一個一個的「字」,而沒看到他寫的「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