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病生活的人們,走進社區的精神疾病復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出院以後

醫師敲擊鍵盤簽立好醫囑,護理師和藹地道聲「再見」,一扇白鐵門被解鎖後推開,患者提著行李默默地走出病房。這當然不是彼此的最後一次見面,往後可能兩三個星期就會再碰面一次,但除了一個小坪數的診間與一捆白花花的藥袋分外眼熟之外,現在的生活跟以前都不一樣了,患者需要自己照顧自己——自己去電子零件工廠應徵工作、自己複習以前熟稔的統計學、自己在家裡料理三餐……


幻覺、妄想、大吼大叫、恐怖的自傷與傷人行為。症狀緊急發作時把身邊的人都嚇壞了,綁上約束帶或打上一針鎮定劑,患者多半被強制送入醫院。住院的日子基本上就是穩定服藥與睡覺。精神科病房真的「非常安全」——有鎖門、二十四小時監控、沒有任何繩子或尖銳物品,而且高樓層還很安靜。大概數週的急性期度過以後,患者不再「瘋狂」,但他們的大腦已經遭遇損傷,他們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復元認知與情緒能力。


患者需要重新適應「新」的人生。

回家以後,可能因為長期找不到工作、沒有動機出門、服藥不穩定等,或是生活中的各種臭人臭事——錢、家人、新工作機車的主管、大賣場真的太多人、電視新聞劈哩啪啦等——患者難以適應社會,或是因壓力太大很快又發病了。就這樣家與醫院兩點一線。研究指出,住院病人中有約三成是高頻率的再次住院者,追蹤出院後一年內再住院比例為三至四成。也就是說,病房裡大多都是熟面孔。這樣的「旋轉門現象 (revolving door)」看在家屬與醫護人員的眼中實屬心疼。

Photo by Kurt WANG on Unsplash

Photo by Kurt WANG on Unsplash


在社區裡復健

後來,人們發現醫院太「安全」了。在台灣,患者平均住院的時間高達 283 天,如果算進其他醫療與養護機構,更有將近一半的人平均居住時間超過7年,七成以上超過3年。在醫院待久了,患者的很多能力將急劇退化,也與當今社會的日新月異嚴重脫軌。如果我們希望患者能重拾生活自主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我們就不需要「隔離」或「過度保護」他們。


「社區精神復健」可以成為康復者(出了醫院,我們不再稱呼「患者」)踏入社會的第一站,或說一座橋。「社區精神復健」旨在讓康復者回歸到家所在的地方,他們可以在社區裡職業訓練、在社區裡與鄰里互動、在社區裡「像以前那樣」生活。這不是什麼新穎的觀念,就只是一個人每天早上會起床去工作,晚上回家可以倒頭就睡,並且每個月有薪水去買飯、租房子、出去玩,生活不用靠一堆的安眠藥與抗憂鬱劑。


我們希望康復者可以找回生活的節奏,藉由訓練培養康復者的工作與生活能力,並且不要失去與人和社會的連結。《多多益善》〈帶病生活〉專題採訪了台中的同心圓社區復健中心,社工師孫德利說,生活功能必須來自「真實」的日常處境,而非來自病房裡的活動教室;社交能力必須來自「真實」的關係需求,而非來自日間課程裡的人為建構;精神病人和社區的磨合更必須來自「真實」的社會情境,過程中必須有人能夠出面,在情境中和社區一起工作、陪伴學習。

同心圓社區復健中心團體活動 from同心圓社區復健中心fb粉專

同心圓社區復健中心團體活動 from同心圓社區復健中心fb粉專


帶病生活

精神科病房的窗戶都是鎖死的,有些外面還裝有鐵欄杆,陽光彷彿都是逃進來的。精神疾病一生都有可能復發,康復者需要長期的治療與支持,不過,藥物與症狀可能會隨著病程減少與得到控制,就像糖尿病和高血壓,改善飲食與運動習慣就能很大程度地不影響生活。「與疾病相處」成為康復者的首要之務,這是知道自己怎麼了,並且能夠處理、解決或找他人求助。


回到社區,不會再有把人關起來的房間,沒有鎖死的櫃子,人與陽光都是自由的。康復者還是聽得到討厭的聲音,還是會心情不好,還是沒辦法做一整天的工作,但如果可以協助他們辨別現實真偽與安撫不安情緒,或許事情就多了一絲嘗試的機會。當康復者不再被疾病給狹制時,他們將能活出——屬於自己——有意義的生活。

Photo by Jozsef Hocza on Unsplash

Photo by Jozsef Hocza on Unsplash



*本文為推廣身心健康,知識內容皆由網路及書籍資料查證,若個人有身心不適問題,請積極尋求身心科、心理諮商治療等專業協助

*本文採用"CC BY-NC 4.0"授權,允許非商業性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理理寫的
3會員
7內容數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樣子,不同的感受也有不同的樣子 我常常想太多,想到腦袋當機 我想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我先寫下來⋯⋯ ✉️lilipsywriting2020@gmail.com
理理寫的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從小我們家就有很多很吵的聲音,例如我媽晚上不睡覺,就把電視開很大聲、對著電視機不停講話,或是用力甩門、洗碗洗很大聲。因為『黑毛仔』不斷對著媽媽叫囂、攻擊⋯⋯
Thumbnail
2025/04/14
「從小我們家就有很多很吵的聲音,例如我媽晚上不睡覺,就把電視開很大聲、對著電視機不停講話,或是用力甩門、洗碗洗很大聲。因為『黑毛仔』不斷對著媽媽叫囂、攻擊⋯⋯
Thumbnail
2025/03/28
晚間新聞每天報導著無數個災難意外,有人因此流離失所、有人失去了親愛的家人、有人悲傷、有人苦痛。意外總是來得猝不及防,有時候我們會受傷得很嚴重。當我談及「意外」時⋯⋯
Thumbnail
2025/03/28
晚間新聞每天報導著無數個災難意外,有人因此流離失所、有人失去了親愛的家人、有人悲傷、有人苦痛。意外總是來得猝不及防,有時候我們會受傷得很嚴重。當我談及「意外」時⋯⋯
Thumbnail
2025/03/14
憂鬱症患者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他們對生活失去動力與目標,他們說:「這世界是一坨大便」、「我的人生沒救了」、「不會有人幫助我(就連我也幫不了我自己)」。我在高中時罹患了憂鬱症⋯⋯
Thumbnail
2025/03/14
憂鬱症患者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他們對生活失去動力與目標,他們說:「這世界是一坨大便」、「我的人生沒救了」、「不會有人幫助我(就連我也幫不了我自己)」。我在高中時罹患了憂鬱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醫院陪病的頭幾天,家裡醫院來回奔波,倒也沒時間多想。待得家人出院狀況穩定,終於安靜下來獨處,反而胡思亂想起來,念頭紛紛擾擾,半刻不得停。 如果有後遺症怎麼辦?如果當時怎麼樣會怎麼辦?如果未來怎麼樣會…….??? 我不知道我在煩躁些什麼,現在想來,這也許是「後怕」,靜下來了,壓抑住的驚慌
Thumbnail
在醫院陪病的頭幾天,家裡醫院來回奔波,倒也沒時間多想。待得家人出院狀況穩定,終於安靜下來獨處,反而胡思亂想起來,念頭紛紛擾擾,半刻不得停。 如果有後遺症怎麼辦?如果當時怎麼樣會怎麼辦?如果未來怎麼樣會…….??? 我不知道我在煩躁些什麼,現在想來,這也許是「後怕」,靜下來了,壓抑住的驚慌
Thumbnail
離院須知由先前四人房的眼鏡護理師負責, 也算有始有終吧,這才是現實, 再美好的夢總有睡醒的一天。
Thumbnail
離院須知由先前四人房的眼鏡護理師負責, 也算有始有終吧,這才是現實, 再美好的夢總有睡醒的一天。
Thumbnail
醫病關係很難在短時間建立,剛開始我的醫生病患不多,我們能聊得很多,後來他的名氣逐漸響亮,每次門診都上百人,我們能說話的時間大量壓縮,有時短到只能用一個眼神來表達那段時間的情緒。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是一看就知道,有時無聲勝有聲。 從我二十多歲發病,這十幾年的時間想起來也是不可思議。
Thumbnail
醫病關係很難在短時間建立,剛開始我的醫生病患不多,我們能聊得很多,後來他的名氣逐漸響亮,每次門診都上百人,我們能說話的時間大量壓縮,有時短到只能用一個眼神來表達那段時間的情緒。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是一看就知道,有時無聲勝有聲。 從我二十多歲發病,這十幾年的時間想起來也是不可思議。
Thumbnail
第一次回診應該是出院後的一星期回去拆線,醫生不想讓我多跑一趟就在出院當天把線給拆了,所以正式回診是出院後的第二個禮拜。 門診單上是上午診建議11點到,提早了半小時到,借了台輪椅後媽媽推著我往骨科方向去,大概有五六間診間,整個空間都是滿滿的人,我的號
Thumbnail
第一次回診應該是出院後的一星期回去拆線,醫生不想讓我多跑一趟就在出院當天把線給拆了,所以正式回診是出院後的第二個禮拜。 門診單上是上午診建議11點到,提早了半小時到,借了台輪椅後媽媽推著我往骨科方向去,大概有五六間診間,整個空間都是滿滿的人,我的號
Thumbnail
一到了病房放下背包披上白袍後,突然感受到了緊繃緊張的氛圍, 以及聽見了護理師們看著一支手機竊竊私語。 沒有錯,我們醫院上直播了。
Thumbnail
一到了病房放下背包披上白袍後,突然感受到了緊繃緊張的氛圍, 以及聽見了護理師們看著一支手機竊竊私語。 沒有錯,我們醫院上直播了。
Thumbnail
在就醫的過程中,我們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經過治療後,診斷後需要治療或是緊急處置,沒有相關科系醫師,導致無法繼續治療被強制轉院的情況也是不少,不過也還有一類的轉院,是家屬自己要求的,而今天的故事,就在於轉院的故事。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
Thumbnail
在就醫的過程中,我們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經過治療後,診斷後需要治療或是緊急處置,沒有相關科系醫師,導致無法繼續治療被強制轉院的情況也是不少,不過也還有一類的轉院,是家屬自己要求的,而今天的故事,就在於轉院的故事。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
Thumbnail
人生無時時刻都在面對,而我們也只能面對
Thumbnail
人生無時時刻都在面對,而我們也只能面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