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
「從小我們家就有很多很吵的聲音,例如我媽晚上不睡覺,就把電視開很大聲、對著電視機不停講話,或是用力甩門、洗碗洗很大聲。因為『黑毛仔』不斷對著媽媽叫囂、攻擊,她必須用更大的噪音蓋住這些腦海中的聲音。」;「我在學校的周邊過日子,每天早上都會在沒有人的地下室或頂樓洗手間,用洗手台旁的洗手乳洗頭。吃東西總是躲起來吃,過著像傻瓜一樣的生活。或許我正在往發瘋的路前進,但對於過去曾讓我恐慌發作的大樓,我是寧死也不願靠近一步。」
這分別來自《READr》〈我的人生停在發病那天〉專題報導護理師王育慧(她也是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屬)與《來自精神病的國度》書籍作者理端(她也是一位躁鬱症患者)的故事。九歲的時候,爸爸告訴育慧:「媽媽生病了。」媽媽變得糊裡糊塗,動不動就「離家出走」,有時候她還會變得很生氣,然後亂摔東西。育慧的第一件內衣是朋友的媽媽買給她的,妹妹的則是她拉著妹妹的手去市場買的。
理端說她之前住了好久的醫院、吃了好多的抗憂鬱劑、試圖輕生好多次;後來躁症發作,她「什麼都做得到」,她經歷前所未有的幻聽,她對身邊的人產生恐怖至極的焦慮,她四處旅行,她不睡覺,她的世界按了十倍速鍵。理端覺得那些「瘋狂」日子有如颶風肆虐,狂風暴雨之後,獨留大地一片狼藉。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傷害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思考、情感與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受幻覺、妄想、解構混亂的思考與行為、認知功能障礙,與負性症狀等所苦,患者難以真實、清楚地分辨訊息。雙相情緒障礙症(又稱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則是患者會在激昂的躁期與沮喪的鬱期情緒間不定擺盪,患者的行為思考會因為極端的情緒變化而變得混亂。無論是因為情緒失控還是思考出現障礙,兩者疾病都深深傷害著患者的大腦與他們的生活,他們都需要接受精神科(身心科)治療。
精神疾病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生病了。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大腦皮質減少,特別是最後一個發育完整的前額葉。額葉皮質涉及了人類最複雜的思考與行為模式,若此部位發展異常就可能導致患者思維混亂,並且難以判斷與計畫事情。以及顳葉,它是聽覺與語言訊息處理的中樞,其顳上回區域若是出現過度的神經活化,大腦就會誤判自己內在的語言或思緒是來自於外在的聲音,因而產生「聽見」的錯覺(也就是幻聽)。再加上,如果患者的前額葉功能不彰,他就更難以辨識自己聽見的聲音來自哪裡?是真是假?
此外,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患者的海馬迴與杏仁核的功能異常也導致了記憶障礙與情緒反應異常。流竄在他們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麩胺酸、去甲腎上腺素等——就像一個個超級興奮的郵差、不想上班的郵差、天兵亂送信的郵差等。儘管患者外表看起來和我們沒什麼兩樣,但他們腦中已經亂成一團了。

Photo by Mariola Grobelska on Unsplash
受傷的人
我們看見一個「受傷的人」了嗎?
許多研究指出,精神疾病的每一次復發,都是對大腦皮質一再的傷害。儘管患者出現情緒失控與認知功能障礙,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再擁有感受與自由意志。在可以看見、聽見與思考的日子裡,患者可能還是會害怕「聲音」,心裡頭還是時不時感到悶悶的,但只要他們願意把苦說出口——這時候我們就能看見「傷口」。
「傷口」幫助我們提前了解患者的狀況,並藉此創造與彼此對話的機會。我認為,認識一個人,是要和他聊過天與看過他的喜怒哀樂才是。精神疾病的傷口並不明顯(而且還可能被隱藏起來),但它卻如實地痛苦。我們可以理解精神病患嗎?當然可以。從看見一個受傷的人開始,當我們發現了他們的難處,就可以協助他、支持他,跟他們說「就算受傷了也沒關係」。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本文為推廣身心健康,知識內容皆由網路及書籍資料查證,若個人有身心不適問題,請積極尋求身心科、心理諮商治療等專業協助
*本文採用"CC BY-NC 4.0"授權,允許非商業性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