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讀書會輪到我選書啦~ 開心地選了前年影響我最大的書籍之二——《人生四千個禮拜》,英文是 4000 Weeks - 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 英文的書封設計跟中文的很不一樣,中文書封只用大字寫了「人生四千個禮拜」,英文版不但正副標題是一樣大的字體,還用螢光筆畫線 highlight 了 “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這引起了我的興趣,畢竟,在這個生產力掛帥的時代,時間管理可說是長期暢銷霸榜的當紅主題,而所有時間管理的書籍當然都是以「時間是有限資源」這個前提寫成的,誰不知道人生必有一死?誰不知道時間是有限的?為什麼需要特意強調 “Mortal” ?作者有什麼不一樣的見解嗎?
還真有。
作者開篇就挑戰了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時間是有限資源」這個概念。隨著時鐘的發明加上工業革命的催化,人們開始把時間視為在生命之外的,拿來「使用」的一種可量化資源。而正因為時間是珍貴的有限資源,如何「善用」時間就成為工業革命後近三百年來人類持續努力的目標。以現代的邏輯來看,這個觀點完全沒有問題呀!時間這麼寶貴,人生只活一次,怎麼能輕易浪費呢?時間有限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問題出在「視為資源」上。我們總覺得因為時間稍縱即逝且逝不再來,所以必須更有效的「掌控」時間,讓這個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想像中,只要我們掌控了時間就等於掌控了我們的生命,這是多麼引人入勝的美好想法。
然而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邏輯的陷阱:
工業革命時代各種便利生活與提高產能的機械持續被發明並不斷進步,人類前景一片大好,1930 年代的經濟學家甚至提出警告,表示:科技再這麼發展下去,一百年內每個人每週最多只需要工作 15 小時,屆時人類的煩惱將會是如何打發多出來的閒暇時間而不讓自己閒到發瘋。
這個預測在即將百年後的 2025 來是多麼的荒謬可笑,然而,這正是將時間視為可利用的有限資源的謬誤所在,也是作者提出的「效率陷阱」。理想上,我們有了高效的機械、各種幫助生活的小家電,以及各種絕頂聰明的人倡議推廣的時間管理術,做每一件事的時間都縮短了,理應能夠獲得更多的休息時間,更悠閒地享受生活並活得更加快樂富足。然而歷史的演進證明了並非如此。有了這麼多便捷快速的輔助,我們的工時不但沒有減少,還大幅增加了,生活步調不僅沒有悠閒起來,反而陷入了無止盡的忙碌和產能競逐,人類的快樂指數不增反降,我們成了有史以來最焦慮的世代,究竟是哪兒出錯了呢?
作者舉了自己親身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弔詭的效率陷阱,身為一位專欄作家,作者本身也是個 productivity geek,不只寫了好幾年如何提升工作效率與生產力的專欄,自己也是個生產效率狂熱份子,對於各種時間管理術和生產力躍升法門都親力親為地努力嘗試,而不幸地,大部分都失敗了。作者分享其中他曾經試過的一個電郵清零工作術(Inbox Zero)這個策略的目的是藉由盡快有效率地清空工作郵件來換取更多屬於自己的專注時間。然而,這個策略失敗得一塌糊塗,當你用最高效率清空了所有郵件,郵件的回覆就會以更快的速度飛來,甚至你還會因為「回郵件效率很高」這個好名聲而獲得雪片般飛來的更多郵件,畢竟,誰不喜歡寄信後馬上收到回覆的感覺?於是這造成了一個無止盡的循環,讓郵件清零,成為西西弗斯的不可能任務。這就是「能者過勞」的由來(笑),相信這也是很多職場人的體會。
看到這兒你可能不服氣地想:我才不像那些工作狂,我可是很重視 work-life balance 的呢!才不會讓工作無止盡的壓迫我的生活!是的,但是很不幸地,在現代這個資訊爆炸和選擇無限的年代,即便是想要「好好生活」也是極大的挑戰。有這麼多值得拜訪的異國、值得探索的興趣、值得閱讀的好書、值得深交的朋友、值得追求的健身目標、值得嘗試的養生方式以及追也追不完的最新研究、最新科技發展、金融脈動等等,literally 繁不及備載。作者稱之為 The Bottomless Bucket Lists,中文譯為無止盡的遺願清單,我覺得遺願在這兒翻得很生動,因為這的確是到死都做不完的超現實清單啊~ 由於我們看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可能,並因為科技的便利性和心理學的流暢效應,讓我們迷失在超乎現實的期待之中,看到什麼都心嚮往之覺得有為者亦若是,覺得只要我多努力點,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作者這個現象為 existential overwhelm,想活出的美好太多,造成了「活不過來」的窘境。
到這裡,作者毫不留情地敲碎了現代人類的美夢,那麼到底,我們該如何走出這個困局?下一篇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