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儀式感】那些我們一起創造的「小日子」,會成為孩子記憶裡的星星

【親子儀式感】那些我們一起創造的「小日子」,會成為孩子記憶裡的星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一個孩子的童年,都藏著一個魔法寶盒,裝著他長大以後會懷念的「小日子」。

而我們身為父母,可以做的,是幫他把這個寶盒填滿—用陪伴、用歡笑、用我們一起完成的小小儀式。


儀式感,不是華麗的安排,而是有意識的陪伴

很多人聽到「儀式感」會以為是什麼大工程。但其實對孩子來說,最有感的儀式,往往是最日常的那一些:

  • 睡前讀一頁故事書
  • 每週三是一起做鬆餅的早晨
  • 雨天可以在窗邊看著水滴畫畫,爸爸媽媽泡好喝的熱可可

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反覆出現在孩子的生活裡,就是最深刻的愛。


我們家的儀式感:一起做早餐,一起說再見

1.每週三的「孩子廚房日」

從三歲開始,我讓孩子進廚房體驗「小廚師」的生活。現在他五歲,已經會打蛋、切水果、設計早餐盤,還會說:「今天要做笑臉煎餅!」

那天早上,總是特別香、特別開心。

2.上學前的「擁抱 + 口令」

每天早上,我們擁抱、說一句今天的「勇氣口令」。例如:「我今天很勇敢!」或「我會交到好朋友!」

孩子笑著出門,我心也跟著亮起來。


他們會忘記你買過什麼,但不會忘記你怎麼愛他

那天整理照片,發現我們做的都是很簡單的事:野餐、採購、畫畫、下雨天踩水坑,

但孩子記得的,就是那份陪著他的愛。

研究指出:有穩定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能建立情緒安全感、提升自信與表達力。


如何開始創造親子儀式感?

  1. 從日常生活出發:洗澡、吃飯、晚安都能設計儀式
  2. 不怕重複:重複,才會成為記憶裡的安全感
  3. 讓孩子參與設計:邀請孩子一起創造「我們的儀式」


結語:我們一起過的每一天,都是儀式

孩子的世界裡,沒有無聊的日子,只有大人沒陪伴的日子。

每天,給他一點點愛的小魔法,

那些小日子,就會成為孩子記憶裡最亮的星星。


【分享自育兒專家的小故事】

#親子儀式感 #小丸子親子合作社 #親子日常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親子互動 #溫柔育兒 #情緒教育 #陪伴的力量


avatar-img
|小丸子親子合作社|Merida coop
3會員
23內容數
小花絮Mini Tidbit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今天還好嗎?」 我很少被這樣問,但更少的是,我自己問自己這句話。 開始寫情緒日記,是我送給自己的第一份日常陪伴。
「你要聽話一點,才是好孩子。」 這句話,你是不是從小就聽到大? 我曾以為,做個「好孩子」就是人生的通關密語。只要夠聽話、懂事、有禮貌,就能得到愛與肯定。 但長大後我才發現,這樣的我好像離自己越來越遠。 好孩子,為什麼長大後這麼容易不快樂?
「真正的療癒,是允許自己不那麼好。」 在家裡,是懂事的女兒;在學校,是負責任的學生;在朋友眼中,是願意傾聽、不造成麻煩的存在。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發現自己彷彿穿上了一件誰都喜歡、卻讓自己無法呼吸的外衣。 於是我告訴自己「我不完美,但我想對自己溫柔一點」
「你今天還好嗎?」 我很少被這樣問,但更少的是,我自己問自己這句話。 開始寫情緒日記,是我送給自己的第一份日常陪伴。
「你要聽話一點,才是好孩子。」 這句話,你是不是從小就聽到大? 我曾以為,做個「好孩子」就是人生的通關密語。只要夠聽話、懂事、有禮貌,就能得到愛與肯定。 但長大後我才發現,這樣的我好像離自己越來越遠。 好孩子,為什麼長大後這麼容易不快樂?
「真正的療癒,是允許自己不那麼好。」 在家裡,是懂事的女兒;在學校,是負責任的學生;在朋友眼中,是願意傾聽、不造成麻煩的存在。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發現自己彷彿穿上了一件誰都喜歡、卻讓自己無法呼吸的外衣。 於是我告訴自己「我不完美,但我想對自己溫柔一點」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