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的童年,都藏著一個魔法寶盒,裝著他長大以後會懷念的「小日子」。
而我們身為父母,可以做的,是幫他把這個寶盒填滿—用陪伴、用歡笑、用我們一起完成的小小儀式。
儀式感,不是華麗的安排,而是有意識的陪伴
很多人聽到「儀式感」會以為是什麼大工程。但其實對孩子來說,最有感的儀式,往往是最日常的那一些:
- 睡前讀一頁故事書
- 每週三是一起做鬆餅的早晨
- 雨天可以在窗邊看著水滴畫畫,爸爸媽媽泡好喝的熱可可
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反覆出現在孩子的生活裡,就是最深刻的愛。
我們家的儀式感:一起做早餐,一起說再見
1.每週三的「孩子廚房日」
從三歲開始,我讓孩子進廚房體驗「小廚師」的生活。現在他五歲,已經會打蛋、切水果、設計早餐盤,還會說:「今天要做笑臉煎餅!」
那天早上,總是特別香、特別開心。
2.上學前的「擁抱 + 口令」
每天早上,我們擁抱、說一句今天的「勇氣口令」。例如:「我今天很勇敢!」或「我會交到好朋友!」
孩子笑著出門,我心也跟著亮起來。
他們會忘記你買過什麼,但不會忘記你怎麼愛他
那天整理照片,發現我們做的都是很簡單的事:野餐、採購、畫畫、下雨天踩水坑,
但孩子記得的,就是那份陪著他的愛。
研究指出:有穩定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能建立情緒安全感、提升自信與表達力。
如何開始創造親子儀式感?
- 從日常生活出發:洗澡、吃飯、晚安都能設計儀式
- 不怕重複:重複,才會成為記憶裡的安全感
- 讓孩子參與設計:邀請孩子一起創造「我們的儀式」
結語:我們一起過的每一天,都是儀式
孩子的世界裡,沒有無聊的日子,只有大人沒陪伴的日子。
每天,給他一點點愛的小魔法,
那些小日子,就會成為孩子記憶裡最亮的星星。
【分享自育兒專家的小故事】
#親子儀式感 #小丸子親子合作社 #親子日常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親子互動 #溫柔育兒 #情緒教育 #陪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