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裡,在活動時間,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小風波中,孩子們的情緒總是來得又快又急。
可能是失敗後的沮喪,也可能是與朋友爭執後的小小心碎。
作為老師、陪伴者,我們無法替孩子排除所有難過,但我們可以成為那盞溫柔的燈,照亮他們穿越情緒森林的小徑。
情緒,不是問題,而是訊息
許多孩子還無法用言語完整表達自己的感受。當他們生氣、哭泣、僵在角落,不是故意「鬧脾氣」,而是用他們僅有的方式,對世界發出一個訊號:
- 我需要被理解
- 我害怕失去
-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作為孩子身邊的重要大人,我們的目的不是「馬上讓他們停止情緒」,而是讀懂情緒背後的訊息。
陪孩子穿越情緒森林的4個步驟
1. 先穩定自己,再穩定孩子
孩子們很敏感。他們能感受到大人情緒的微妙變化。如果我們慌張、急躁,孩子只會更慌。所以,遇到情緒波動時,給自己一個小小提醒:深呼吸,放慢語速,溫柔地蹲下來。
用眼神和肢體語言,傳遞「我在這裡陪你」的訊息。
2. 用同理的語言,為他們「說出」情緒
孩子往往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內心的感受。這時,我們可以輕輕地幫忙「翻譯」他們的情緒:
- 「你覺得有點難過,因為剛才積木倒了」
- 「你因為很想要玩那個玩具所以感到生氣對不對?」
不需要太多說教,只要一句簡單的同理,就能讓孩子覺得:「原來,我是被理解的。」
3. 允許情緒存在,給出安全的空間
有時候,我們太急著讓孩子「快樂起來」。但情緒需要出口。需要被看見。給孩子一個安心的位置,可以哭泣、可以深呼吸、可以靜靜待一會。告訴他:「沒關係,難過是可以的,我在這裡陪你。」
這樣的陪伴,遠比任何催促,更有力量。
4. 情緒過後,溫柔帶領他們學習整理
等情緒風暴過後,孩子會慢慢恢復。這時可以引導他們回顧剛剛發生的事情
:「你剛剛很生氣,甚至氣到哭了,那你接下來做了什麼讓自己舒服一點呢?」
:「那麼下次遇到一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試試看讓自己冷靜下來呢?」
讓每一次情緒經驗,都成為孩子成長的養分。
一個小故事:那天,孩子靜靜地靠了過來
有一次,一個四歲的中班小男生,在玩具分享日那天因為朋友不跟他一起玩玩具,整個人哽咽著賴在角落。
我沒有催促他,也沒有說「別哭了」。
只是坐在不遠處,安靜陪他,輕聲說:「你好像很難過,我會在這裡陪你,等你準備好了再過來。」
大約過了五分鐘,小男孩慢慢靠了過來,抓住我的手。什麼話也沒說,只是靠在我肩膀上。
那一刻,我知道了:
當我們給予孩子的情緒空間,他們也會學會信任人,信任這個世界。
給每一個陪伴孩子的你
或許,我們不能幫孩子消除所有悲傷;但我們可以教會他們:悲傷來了的時候,不用害怕。因為我們願意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他們空間與時間。
在情緒的森林裡,我們一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