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說謊、不誠實,被抓到還硬拗,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有沒有偷吃餅乾?」「沒有啊!」(嘴邊還有餅乾屑)
「作業寫完了嗎?」「寫完了!」(聯絡簿明明一片空白)
「是你打破花瓶的嗎?」「不是我!是貓咪用的!」(家裡根本沒養貓)
你拿出證據,孩子卻眼神閃爍、矢口否認,甚至臉不紅氣不喘地編造更多理由、指責他人、或者乾脆生氣,「硬拗」到底。
這樣貓捉老鼠、推諉卸責的場景,是否也常在你的家庭中上演?
孩子說謊、不誠實,特別是被發現後還不願意承認的「硬拗」行為,往往讓父母感到非常挫折、失望,甚至對孩子的品格產生深深的擔憂。
這不僅破壞了親子間最基本的信任基石,也阻礙了孩子學習面對錯誤、承擔責任的機會。
「明明就是他做的,為什麼就是不肯承認?」
「他每次都找一堆理由,把錯推給別人,這習慣以後怎麼辦?」
面對孩子的不誠實與狡辯,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幫助他建立誠實的價值觀,培養面對真相的勇氣,並修復可能已經受損的親子信任呢?
▌孩子「為了什麼」要說謊(甚至硬拗)?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說謊或「硬拗」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生氣或指責他「不學好」。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對症下藥,引導他走向誠實。
⚠️ 害怕承擔後果(被罵、被罰)
這是最常見也最直接的目的。
孩子預期如果說實話會面臨不愉快的後果(例如:父母的責罵、失去權利、懲罰),相較之下,說謊或硬拗似乎是趨吉避凶、保護自己的「較佳」選擇。
⚠️ 渴望獲得肯定,或害怕讓人失望
孩子可能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棒、更符合大人的期待,而選擇誇大、隱瞞或說謊。
或是因為害怕承認自己的不足或錯誤會讓父母、老師失望,而選擇用謊言來掩飾。
⚠️ 維護表面的自尊,難以承認「我錯了」
承認錯誤需要勇氣,對孩子(甚至大人)來說,「認錯」可能意味著「我很笨」、「我很糟」、「我不如人」。
為了保護脆弱的自尊心或「面子」,孩子會選擇用說謊或硬拗來防衛。
⚠️ 測試大人底線,或從中得到「掌控感」
有時候,孩子說謊或硬拗,也是在試探大人的反應和底線,看看自己能不能「騙過」大人、能不能掌控局面。
成功地「拗」過去,可能會讓他感覺自己很「聰明」或很有「力量」。
⚠️ 模仿學習到的「不誠實」模式
孩子可能觀察到生活中的大人(父母、親友、媒體⋯⋯)有時也會說一些不盡誠實的話,或者在媒體上看到不誠實卻能獲利的角色,進而模仿了這種行為模式。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營造「誠實比不犯錯更重要」的氛圍
這是最根本的基礎,讓孩子明白,人人都會犯錯,犯錯是學習的機會,但「誠實」是維繫關係最重要的基石。
減少因「犯錯本身」而來的嚴厲懲罰(特別是針對非故意的失誤),讓孩子感覺即使說實話承認錯誤,也是安全的、能被接納的。強調你重視他的誠實,遠勝於他是否完美。
✅ 冷靜核對事實,避免「偵訊式」逼問
當你懷疑孩子說謊時,先穩定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掌握了具體證據,可以用平靜、客觀的語氣陳述你觀察到的事實(「我看到餅乾屑在你嘴邊」、「聯絡簿上老師說作業沒交」),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而不是一開始就用質問、指控或誘導的方式逼他承認,那樣只會激發更多防衛和「硬拗」。
✅ 強調「信任」的價值與「謊言」的代價
平時就要和孩子討論「信任」是什麼?為什麼信任很重要?讓他明白謊言就像蛀蟲,會一點一滴侵蝕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
一旦信任被破壞,需要花費很多力氣才能重建。讓他理解說謊的長期代價遠比短期利益更大。
✅ 區分「行為」與「意圖」,善用後果而非處罰
當孩子說謊被發現時,處理的重點應放在「修復信任」和「為原始行為負責」上。
針對「說謊」本身,可以表達你的失望,並說明這會如何影響你對他的信任(例如:之後可能需要更多確認才能相信他)。
針對「原始的錯誤行為」(例如:偷吃餅乾、沒寫作業),則應讓他承擔該行為的自然或邏輯後果,避免為了「說謊」而施加額外嚴厲的懲罰,以免加深他對說實話的恐懼。
✅ 身教示範,並肯定「說實話的勇氣」
父母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誠實守信,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當孩子「即使害怕,仍然選擇說實話」(哪怕是承認自己做錯事)時,要大力肯定他「誠實的勇氣」,讓他知道,你為他的誠實感到驕傲,這會強化他說實話的動機。
▌誠實,是親子間最珍貴的通行證
孩子的不誠實,往往源自於內心的恐懼、不安或價值觀的混淆。
教養的關鍵,在於創造一個讓孩子敢於說真話的安全環境,引導他理解誠實的價值,並幫助他建立面對錯誤、承擔責任的勇氣。
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尤其在被破壞之後。
用耐心和一致性的愛,陪伴孩子練習誠實。
讓誠實成為親子之間暢行無阻的通行證,引導孩子走向正直、負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