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遇到小挫折就崩潰大哭,我要怎麼教小孩?
只是積木疊高一點倒了下來、畫圖時顏色塗出去一點點、餅乾不小心掉到地上、或者被告知不能立刻滿足一個小小的要求⋯⋯
孩子就立刻天崩地裂般放聲大哭,眼淚像斷線的珍珠,有時候甚至哭到上氣不接下氣,久久無法平復。
家長在一旁,可能從一開始的心疼安撫,到後來感到不解、無奈,甚至有點不耐煩:「有這麼嚴重嗎?」「一點小事就哭成這樣!」
這樣「玻璃心」般的反應,是否也讓你感到心疼又無力?
孩子的挫折忍受度低,遇到一點點不如意就容易崩潰大哭,這不僅讓孩子自身長時間困在負面情緒中,也可能影響他嘗試新事物的意願(怕失敗)、解決問題的能力(卡關就哭),甚至在人際互動中遭遇困難(同儕可能覺得他「愛哭」)。
「我兒子搭樂高,倒掉就崩潰,完全沒辦法好好玩。」
「一點點不順她的意,她就哭個沒完沒了,講道理也沒用。」
面對孩子低落的挫折忍受力,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幫助他學習面對「不如意」的情緒,提升情緒調節能力,並培養從挑戰中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呢?
▌孩子「為了什麼」容易為小事崩潰?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為小事崩潰大哭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看到他「愛哭」或「玻璃心」的表面。
了解孩子行為與感受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給予支持與引導。
⚠️ 情緒調節能力不足,難以承受「不如意」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孩子的大腦仍在發展中,處理失望、挫折、驚訝等負面情緒的能力還很有限。
當這些「不如意」的感覺來襲時,強度可能瞬間淹沒他,哭泣成為他唯一能做的、直接的情緒釋放方式。
⚠️ 習慣用哭泣獲取「關注」或「解決」
孩子可能從過去的經驗中發現,只要他大哭,大人就會立刻過來關心、安撫、甚至幫他「解決」問題(例如:幫他把積木堆好、給他另一個餅乾)。
哭泣成了他獲取關注或讓問題消失的「有效策略」。
⚠️ 追求完美,無法接受「小失敗」
有些孩子自我要求很高,或者害怕達不到父母的期待。
對他們來說,即使只是畫錯一筆、積木倒塌,都可能被視為「失敗」。
大哭,是在表達對這種「不完美」結果的強烈失望與無法接受。
⚠️ 感覺「卡關」又無助,不知如何是好
當遇到困難(即使是很小的困難)時,孩子可能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感覺自己被困住了、沒有能力解決。
這種「我做不到」的無助感,很容易引發崩潰的哭泣。
⚠️ 生理狀況不佳(累、餓、病)或感官敏感
有時候,生理因素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孩子感到疲憊、飢餓、身體不舒服,或受到過多感官刺激時,他們的情緒閾值會降低,一點點小事就足以引爆情緒地雷。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同理感受,但不隨之起舞或過度放大
當孩子因為小事崩潰大哭時,先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
用溫和的語氣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積木倒了讓你很失望/難過」、「你很努力想畫好,塗出去讓你覺得很沮喪,是嗎?」但避免跟著他一起焦慮,或說出「這有什麼好哭的!」這種否定他感受的話。
你的平靜,能幫助他更快穩定下來。
✅ 平時教導「情緒語言」與「冷靜工具」
在孩子情緒平穩的時候,就要主動教導他認識、命名不同的情緒(失望、挫折、生氣、難過),並提供具體的「冷靜工具箱」。
例如:練習深呼吸(像吹氣球)、找一個安靜的「冷靜角」抱抱枕、畫畫把不開心的感覺畫出來、或者用「我訊息」練習表達(「我因為…覺得很生氣/難過」)。
✅ 身教示範自己如何面對小挫折
身教是最好的老師。在孩子面前,有意識地示範你如何用平常心、甚至一點點幽默感,來面對生活中的小挫折。
例如:「哎呀!牛奶打翻了,沒關係,我們一起擦乾淨就好。」、「這個東西我試了幾次還沒成功,嗯,我先休息一下,等下再想想辦法。」
✅ 鼓勵「再試一次」的勇氣與解決問題
在孩子情緒稍微緩和後,將焦點從「失敗」轉移到「解決問題」和「再次嘗試」。
溫和地鼓勵他:「沒關係,倒了可以再疊一次,你想試試看嗎?」、「顏色塗出去一點點沒關係啊,也許可以變成另一種創意?或者我們想想怎麼補救?」
提供支持,但盡量讓他自己動手,從克服困難中建立能力感。
✅ 放手,允許孩子體驗與練習「自我安撫」
不要在孩子一有挫折反應時就立刻介入、安撫或幫他解決,給他一點時間和空間去感受、處理自己的情緒。
讓他練習運用學過的冷靜方法,或者自己找到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他知道你支持他,但也相信他有能力慢慢平復下來,這是培養挫折復原力的重要練習。
▌接住眼淚,長出勇氣:小挫折是成長的養分
孩子的眼淚,往往是他內心真實感受的流露。
挫折忍受度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透過一次次經驗學習和練習培養出來的能力。
教養的重點,不是要求孩子「不准哭」,而是接納他的情緒,同理他的感受,並在他平靜後,引導他學習更好的應對方法。
每一次的小挫折,都是孩子練習情緒調節、學習問題解決、鍛鍊心理韌性的寶貴機會。
用我們的愛與耐心,接住孩子的眼淚,陪伴他從每一次的「不如意」中,長出面對挑戰的勇氣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