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水野學的書,覺得很適合推薦給有在經營品牌及對「品味」感興趣的人。
有一次我在網路上看到香港網友寫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內容大致上是在探討「品味」這件事,並且他認為所謂的「品味」,不過只是仰賴資本主義的腐敗制度而已,他提到上流社會利用藉由剝削底層人民所得到的財富去購買某些物品,以此與平民百姓做區隔。我覺得這樣的觀點挺有意思的。
在讀了水野學的書之後,對這位催生了熊本熊的創意總監來說,品味是「對生命充分理解的那份心意」。
例如,他在接案子時總是會與業主進行深度溝通,像是充分了解業主的初衷、希望提供給客人什麼樣的服務、希望是什麼樣的形象;再來是充分了解受眾群。
假設要販賣某種啤酒,鎖定的客群是40歲的男子,那麼他就會去了解40歲男子的生活、會喜歡什麼樣的東西,以此不斷延伸製作產品的包裝設計、廣告文案等等。
他認為品味並不等於昂貴,品味是一個人在充分了解自己後選擇最適合自己、最能表達自己的生活風格。
-
讓我想到我的奶奶。
父母離異以後我與奶奶並不常見面,偶爾回老家總是近鄉情怯,走進那個小時後在那裡跑跑跳跳的家,感覺所有的事物都突然變得好小,與記憶中的那個奶奶家有些許不同,但總有些物件能勾起我的回憶。
奶奶並不富有,但有屬於自己的品味。
復古的磨石子地板總是乾乾淨淨、雖然因陳舊散著些許霉味的紅木作裝潢上的蠟仍閃著光亮。
有次回去找奶奶時,她正在曬被單。仍是小時候她配著我睡覺一起蓋的那件「嫁妝被」,被套上的鴛鴦隨著年份由紅轉為胭粉色,奶奶將它浸泡在洗米水中拿起,使鴛鴦蒙上一層霧白。
奶奶邊說邊整理掛在竹竿上的棉被:「這樣上漿後的棉被蓋起來最舒服了,而且會很溫暖。」
洗米水還有剩,她把內衣也一起放進去了。
我們進屋內吃著水果,看著外頭的烈日烤著那床棉被,環顧家裡四周,奶奶在我小時候常用的東西都還在,例如那個帶著花紋的冷水壺及杯子,心中不由得升起一點安心感。
離家前與奶奶擁抱,她身上有淡淡的花露水香氣,想必她今天穿的內衣也浸過米水吧,走到門外時我湊近聞了聞那床棉被,洗米水與陽光結合後產生獨有的溫潤香氣。
回想起來,品味或許真的不是金錢物質的堆砌,更像是一種接納與了解,選擇自己舒適的方法生活。或許也只有真正理解生命、且在生活及精神上「富」養自己的人,才能散發那種「有品味」的氣質吧,而這裡所說的「富」也與錢財無關,只是願意去看生活中最好的一面,並還願意追求並享受日常微小的美好而已。
(當時我奶奶已失去了兩個兒子了)
(人生最糟糕的事應該都被她遇上了,改天再跟大家分享)
-
水野學的這系列書籍很輕鬆易讀,就算不是要經營品牌的人也能從中得到一些資訊用以灌溉自己的生活。
以標題《品味從知識開始》就打破許多人的迷思了,支撐品味的並不是財富及身家背景,而是知識與尊重,都覺得水野學不是在做品牌、只是在好好「做一個人」而已,而那就是「禪」。
-
另外,我們台灣應該都覺得日本是設計很強的國家對吧,但在水野的書裡他不只一次抱怨日本的企業及設計理念都很糟糕,應該要進步啊(笑)
只能說真的每個國家的人都從自家人開始嫌起來,不過也因為有這種完美主義的人的存在,才能使人更進步,對吧😆
#水野學 #品味從知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