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次認識六頂思考帽是聽引書店介紹,主持人皓甯是推廣大使,聽過介紹後去看書,反而覺得書本不是很好理解,過於條列清楚的說明,無法感同身受,好像懂了,但全部混在一起又不懂了
思考帽講的不是換位思考也不是教你怎麼做決策,而是給你六種思考模式,適時去切換,從不同面向分析問題,用遊戲來譬喻就是有六把武器,遇到不同狀況選用適合的武器,在開始使用之前要先了解特性,還不能用錯,可說是有點門檻的工具,我的學習和應用全部使用GPT輔助
這邊不說明六頂思考帽有哪些,而是講講我怎麼記憶思考帽,就是剛好我在創作自己的角色,索性直接把思考帽套在角色身上,成為主性格,就像利用擬人化去記憶,但還不是很理解每頂思考帽的核心價值,在區分特性、知道互補性和盲區後,才能在切換時知道要引用哪一頂帽子去做平衡,另外還要了解正確和錯誤使用的差異,避免偏離原本的用法
正確運用六頂帽子,關鍵在於分工明確、視角純粹。錯誤使用通常是「帽子混淆」或「偏重單一帽子」
在認識思考帽之後,就是要學習怎麼使用,每個人都一定有習慣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有擅長的思考帽和不熟練的思考帽,所以要先練習(難),久了之後自然會活用(更難),書中介紹思考帽的順序是最基本的框架,但思考帽不講求順序,是根據當下思考不足的部分,靈活做轉換去補足,幫助思考整理
最容易做為範例的都是職場開會、討論議題,但實務上卻是最難達成的,因為先決條件是每個人都學過思考帽,懂得做切換,因此我決定把重心放在個人生活應用
最後再利用GPT做應用範例,放入自己的問題,用思考帽的方式去分析,可以發現經過這套方法,思慮變清楚,思考帽並不會影響自己的決定,而是給出更多選項,再由自己去判斷執行,這套方法有用之處就是當自己卡住時,有機會找到不同的出口(雖然是利用工具而不是靠自己的思考能力)
下面是用學習焦慮作為主題,利用GPT來分析
六頂思考帽分析 — 多工學習焦慮與策略調整
1. 白帽 — 事實釐清
- 目前你有哪些已購買或規劃的課程?(列出具體清單)
- 實際完成率?哪些課程完全沒碰?哪些有部分學習?
- 每週可分配多少時間在學習上?過去學習哪些內容有實際應用?
- 你過去成功掌握的技能是如何學成的?
釐清重點:
- 學習資源分布、時間現況、已掌握與遺忘內容。
2. 紅帽 — 感受與直覺
- 當面對未完成的課程或雜亂的知識,你感到什麼?(焦慮、愧疚、無力?)
- 對「樣樣不精」這件事的感受?是否來自外界標準或自我期待?
- 你對於學習多工技能的直覺是正面還是負擔?
覺察情緒:
- 情緒焦慮的來源是「比較」、「期望」還是「缺乏控制感」?
3. 黑帽 — 問題與風險
- 繼續這樣的學習模式,可能會產生哪些風險?(時間浪費、成效不顯)
- 購課不學、學了不用,會不會讓你陷入學習挫折?
- 若持續什麼都想學,是否會忽略你真正需要的技能?
辨識問題:
- 過度學習投資 vs 實際應用不足。
- 缺乏聚焦導致成效分散。
4. 黃帽 — 優勢與可行性
- 多工學習能讓你適應多變的工作環境,是一種彈性優勢。
- 你擁有廣泛興趣,有助於跨領域整合。
- 曾經學過即使遺忘,復習與應用仍比初學者有基礎。
- 你已經有「自覺」,這是優化學習策略的起點。
發掘價值:
- 多樣學習的好處:靈活、廣博、跨界思維。
5. 綠帽 — 新的學習策略與創意調整
- 設定主軸技能,其他技能當作支援或輔助,先後排序。
- 實施「實用導向學習」:學了就用,沒有應用場景的課先放。
- 採用短期專注學習法:1~3個月專攻一領域,其他暫緩。
- 重新審視課程,清理不必要的,並只保留3門內聚焦。
- 結合實作+反思,學完1小單元就做小成果或寫簡報。
策略創意:
- 學習不求全,而求「可行、小成效、反覆應用」。
6. 藍帽 — 整體調控與行動計畫
- 制定學習優先級:主技能1,副技能2~3,其他列觀望。
- 訂立90天學習循環:
- 30天探索與實作。
- 30天強化應用與成果呈現。
- 30天反思調整與延伸選題。
- 週末固定整理學習筆記,評估是否有實際進展。
- 每月一次學習回顧,檢視是否需要調整主軸。
個人化應對策略總結:
- 承認多工特質是優勢,但需要「有序多工」,而非「無序擴散」。
- 學習資源需定期清理,保持輕量精選。
- 採用學習—應用—反思三段式,避免知識囤積焦慮。
- 專注短期可行目標,避免對「精通」的迷思困擾,先做到能用,再思考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