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好思考的人」和「沒在思考的人」的差異,
不在於思考的量,而在於思考的「質」!
1.總之不要立刻反應
2.聰不聰明,是由他人來決定的
3.人會信任確實有在為自己著想的人
4.別和人爭鬥,要和問題搏鬥
5.無法傳達的原因不在於說話方式, 而在於思慮不足
6.知識只在用於某人時,才會成為智慧
7.要成為滿足認可需求的一方
-「客觀」的思考法
1.對少量資訊深信不疑就會顯得愚蠢
2.要對詞彙有一定的敏感度,「行為」會因詞彙的定義而不同
3.瞭解前因後果,才能做出深入的討論
-「整理」的思考法
1.記得從結論開始說起
2.區分事實與意見
-「傾聽」的思考法
1.在他人說話時,只想著自己想說的
2.別輕易給建議,先整理好對方所說的話
-「提問」的思考法
1.以結構化面試法,找出更重要的特質
2.在問問題之前先做出假設
-「言語化」的思考
1.優質的輸出來自於「好的定義」
2.言語化就和「打招呼」一樣需要反覆練習
1.該回答事實的時候,卻說出意見。
→查核事實要花時間。
2.明明是意見,卻講得像是事實。
→會被視為是主觀很強烈的人。
1.致力於可達成、有前景的挑戰。
2.能夠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
3.人能夠專注的前提是工作上有明確的目標。
4.人能夠專注的前提是可以得到直接的回饋。
5.從意識中除去日常生活的憂慮及失望,以深入但不勉強的沉浸狀態進行活動。
6.伴隨著對自身行為的控制感。
7.雖然當下關於自我的意識會消失,但在心流體驗後,會出現更強烈的自我感受。
8.對時間流逝的感覺會發生變化。
擅長學習的人一次只會問一件事。
相反地,不擅長學習的人則是不考慮對方是否方便,便把問題疊加在一起問。
那麼,一次只問一件事的話,具體來說到底該怎麼問才好?
最糟的問法就是很籠統的提問。
籠統的提問就只能得到籠統的回答。
如果要好好回答籠統的提問,被問的一方就必須花力氣反問提問方,以瞭解狀況。
要改善籠統的提問,首先請清楚告知對方你的目的。
比方說,以下這兩種問法:
「部落格該怎麼寫好?」
「我想利用部落格來增加訪問數,但訪問數遲遲沒能增加。該怎麼寫才會有效呢?」
應該要使用第二種。
明確告知對方目的,對方就不必再多花力氣確認你問問題的意圖了。
問的時候也同樣必須分解、整理你想問的事情,這樣才能更具體地詢問對方。
而一旦能夠具體地詢問,對方也就可以具體地回答。
藉由告訴對方自己目前處於怎樣的狀況,便能讓對方指導起來更輕鬆。因此,最好把導致今日局面所做的一切,全都說得清楚明白。
人之所以會問出難以回答的問題,原因就在於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不懂的部分在哪裡。
而相反地,之所以能問出容易回答的問題,正是因為問問題的人清楚知道自己不懂的部分在哪裡。
因此,只要說出自己是如何變成「搞不懂」的狀態,便能夠「知道自己不懂的部分在哪裡」,以獲得確切的建議。
1.當時做了些什麼?(過去的行動)
2.那時候的狀況是怎麼樣?(深入瞭解狀況)
3.在該狀況下,你是如何處理的?(深入瞭解行動)
4.結果如何?(深入瞭解成果、結果)
5.如果下次遇到這樣的狀況,你會怎麼做?(在假定狀況下的行動)
~安達裕哉/Tinect公司董事長。主要從事品質管理、人力資源等領域的顧問工作,後來參與成立DeloitteToucheTohmatsuLLC的中小企業諮詢部門。經歷大阪分公司總經理、東京分公司總經理等職務後,獨立創業。現在以行銷公司Tinect公司的經營者身分,執行顧問諮詢、網路媒體營運支援
~《頭腦好的人說話前思考的事:第一本!將「思考維度」融入於「溝通法則」的工具書》
~《頭のいい人が話す前に考えていること》
#頭腦好的人說話前思考的事 #說話 #溝通
#閱讀筆記 #閱讀 #讀書 #讀書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方格子】https://vocus.cc/salon/ohitori
【偶希都理~痞客邦】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https://matters.town/@scart1020
【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偶希都理 #廖慧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