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故保險金」竟然要課遺產稅?5個關鍵陷阱你中了幾個? 作者|陳鶴君|家族辦公室主理人|節稅平台創辦人 --- 在台灣,許多家庭會透過人壽保險作為資產保全、財富傳承的工具。 但你知道嗎? 一張保單,買得不對,不但沒節稅,反而可能多繳數百萬遺產稅! --- 【真實案例】 高雄林董,一手創業,買了3張各1,500萬的壽險保單,總計4,500萬,受益人是太太與兩位兒子。 他以為這樣做「很聰明」──保險金免稅、直接給家人、不經遺產程序。 沒想到,在他過世後,國稅局一封信來了—— 保單全被認定屬於「規避遺產稅嫌疑」,理由是: 他高齡投保、一次躉繳、在過世前2年內密集投保。 最後這4,500萬中的大部分,被要求納入遺產總額課稅—— 結果多繳了超過600萬遺產稅! --- 【那到底哪種情況下,保險金可以合法不課遺產稅?】 以下5個重點,是你必須搞清楚的「保單節稅紅線」: --- 重點1|有指定受益人=不課遺產稅(但要合法設計) 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9款, 如果保單有指定受益人,保險金就不計入遺產總額,原則上免稅。 但這是「原則」免稅,不是保證。下面幾點踩雷會讓你回歸「課稅原點」。 --- 重點2|超過3,740萬元的保險金,要納入「基本稅額」計算 別忘了還有《所得基本稅額條例》這一關! 如果1年內領到保險金超過3,740萬元,超出部分雖然不課遺產稅,卻會被視為「基本所得」,需繳基本稅額(類似替代稅)。 舉例: 領5,000萬保險金 超過3,740萬 → 要報稅的額度為1,260萬 若採20%計算,可能就要補繳超過250萬元稅款! --- 重點3|「實質課稅原則」讓你躲不了 你以為用受益人設計就能避掉一切?稅捐機關會看背後動機與手法。 下列8種情況,只要符合2~3項,就可能被國稅局認定「規避稅負」: 1. 高齡投保(例:85歲投保1,500萬) 2. 一次躉繳(例:一口氣繳2,000萬保費) 3. 帶病投保(投保時已有癌症、腎衰竭等重症) 4. 死前2年內密集投保(短期內加保多張) 5. 投保金額大於實際需求(例如單身者保額1億) 6. 舉債投保(借錢買保單) 7. 短期投保(存續期間短,猶如資金轉移) 8. 保費總額>預期保險金(形同資金暫存) --- 重點4|「受益人設計錯誤」,保單照樣進遺產清冊 有些人保單寫「由本人指定」,但實際上沒有明確列名受益人,結果保險金仍被認定為遺產。 或者寫受益人是法定繼承人,卻沒有進一步分配比例,國稅局一律列入遺產稅課稅項目處理。 --- 重點5|保險節稅要設計「順」,不能用「硬」拗 真正節稅,不靠灰色操作,而是靠整體財產結構規劃: 保單保額設計要合理 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三角要分明 投保時間、保費金額、受益分配設計要合規 若需保留流動性,可結合保單信託、年金規劃或公司保單 --- 【總結|買對保險,是保命;買對結構,是保財】 你想留給孩子的,不該是國稅局會來找他喝咖啡的麻煩帳。 別讓「節稅」變「繳更多稅」的陷阱。 --- 延伸閱讀: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9款|財政部官網 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稅務大補帖 保單信託與高資產節稅規劃|稅務專欄 --- 作者簡介|陳鶴君 家族辦公室主理人|節稅平台《萬萬歲創辦人,專注高資產節稅、保單架構與傳承設計 --- 想知道你的保單會不會成為稅炸彈? 歡迎免費預約【保單稅務健診】 LINE/WeChat:ukenk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