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科大 #雙語教育政策 #教師講座
想像一下,收到一封邀請信:「週六下午南港展覽館見」。
你會怎麼反應?
幾點?哪個入口?需要門票嗎?吃飯了嗎?怎麼去?
這不只是聚會安排的失誤,更是我們教學中常見的場景:學生進入一門課程,卻對時間、任務、重點一無所知,彷彿迷失在知識的迷宮裡。這正是方努田老師(Nate Fifield)在這場工作坊中,透過學習管理系統(LMS)設計的精妙比喻──也是我們重新思考「教學結構設計」的起點。

教學結構不是附加品,是學習效率的主引擎
工作坊的核心問題簡單卻深刻:
在你的課堂裡,學生要花多少腦力在「搞懂要做什麼」這件事?
根據 Sweller(1988)的認知負荷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承擔三種負荷:
- 內在負荷:來自教材本身的難度(如專業概念、語言門檻)
- 外在負荷:教材呈現方式與結構造成的額外負擔(如檔案雜亂、說明不足)
- 增益負荷:學習者用來理解、建構知識的努力(越多越好)
但若前兩者太重,學生根本走不到「思考與內化」的階段。

❓ 反思提問:
現在的課程設計,是讓學生把力氣花在學習內容上,還是在解讀教學指令上?
內容再難,也該先切片再給學生吃
「沒有人能一口吞下一整個披薩。」這是工作坊中最受教師共鳴的比喻。內容難易無法改變,但教學者可以決定怎麼「切片」。
有效管理內在負荷的策略包括:
- 拆解章節,安排循序漸進的閱讀與活動
- 讓學生課前預習專有詞彙、搭配摘要或學習單
- 明確指出重點概念,減少學生自我摸索的挫折

如果你使用 Moodle 或 Google Classroom,請試著將每週內容模組化,像這樣:
📆 週次與日期:Week 7 – 5/5 講課、5/7 實驗
🎯 學習目標:能分辨離子與共價鍵,並繪製結構
📚 預習內容:閱讀實驗手冊第4–7頁、課本第8章前3節
📝 提醒事項:5/12 小考與實驗報告截止
這不只幫助學生規劃時間,也明確連結「內容 → 任務 → 評量」,讓課程運作如一台上緊發條的機器。例如,「閱讀第八章」這樣的任務說明,遠遠不如「閱讀第八章的8.1–8.3節,並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來得清楚。
❓ 反思提問:
現階段課程的 LMS 頁面,是地圖還是檔案資料庫?學生進去後能看懂「現在在哪裡、接下來要去哪」嗎?
精緻包裝內容,而不是簡化內容
這場工作坊不斷提醒我們:「不是要把內容變簡單,而是要把包裝變清楚。」學生面對的不是只有學科內容,更包括語言、學習環境與心理壓力。尤其在EMI(英語授課)情境中,語言本身就已經拉高了內在負荷。一份清楚的閱讀指引,或是每週固定格式的模組安排,往往比課堂上的額外補充還更有效。
我們常說「學生應該要有自主學習能力」。但自主的前提,是他知道路怎麼走。沒有結構的課程,如同讓學生在森林裡自我導航,最終迷失的不只是方向,更是學習的熱情。
「清楚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安心,也讓教學者更輕鬆。」──這不是理論,而是這場工作坊中,多位教師與學生親身驗證的實話。

📌 延伸行動:
- 試著將一門課其中一堂課,設計成「披薩切片」:包含目標、內容、任務與提示。
- 在學期中做一次學生回饋:他們真的知道要讀什麼、做什麼嗎?
- 與系上同仁討論 LMS 模組化的標準模板,建立一致性的學習語言
陳玠妤 博士後研究員(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Offi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itiatives)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