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創立了一家早餐店,名為「好時早餐」。那不是一間普通的店,而是我對「生活可以更好、環境可以更好」這個信念的實驗場。
連店裡的桌椅與裝潢,也不是新買的。我從工地、廢棄場、朋友那裡回收舊木頭與棧板,自己改造,自己上漆,讓空間有了溫度,也有了意義。這一切不只是省錢,更是我對「再利用」與「惜物精神」的實踐。
後來,雖然餐廳收了,但這種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早已深植在我的日常。
為什麼我決定加入新竹縣社區規劃師
當我決定收起「好時早餐」後,我全身心投入學習ESG。我依據過去的行銷與經營經歷,吸收新知的速度相當快,也因此順利取得三張ISO主導查證員證照,以及iPAS 淨零規劃師與永續金融證照。這些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讓我充滿了實踐的熱情與動力。
然而,當我在思考如何將這些所學應用於現實世界時,去年底,我在Facebook上看到新竹縣社區規劃師的招募信息,這對我而言,猶如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了另一個可以實踐我所學、並為社會帶來實際改變的舞台。
我加入了由綠種籽團隊指導的新竹縣社區規劃師計畫。這個來自新竹13個鄉鎮的夥伴群,大家都有著不同的背景,卻有著共同的目標:為自己的社區帶來改變。
我之所以想加入,是因為我相信自己過去在好時早餐累積的低碳經驗,其實可以被轉譯到更大的場域中。餐廳、空間、建材、服務模式……其實跟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本質上有很多共通點,那就是:人、環境與資源如何和諧共存。
社區規劃師並不是一群學院派學者,而是一群用雙腳走路、用雙手打造的行動者。我希望透過這個身份,把過去那些在店裡摸索出來的可持續做法,帶進更多的社區角落。
從生活實踐到社區行動:碳盤查與低碳設計的真實工作
這一年,我不只是學習,更投入到許多實作裡。我參與了社區碳盤查的推動,並且擔任講師及輔導,包含:
- 為期兩天半的碳盤查工作坊,學習 ESG 和碳盤查、碳足跡基礎與計算概念,以及活動數據收集方法。課程目標在於讓社區規劃師掌握碳盤查、碳足跡計算與減碳規劃能力。學習重點涵蓋盤點社區現況與設定減碳目標、碳盤查與碳足跡量化、設計與執行減碳行動,以及持續優化。
- 一場校園碳盤查的實務訓練,參考 ISO 14064-1 方法與流程,帶領學校老師一起理解他們日常行為如何產生碳排放,並思考改善方式。在湖口國小的案例中,我們盤查了 範疇一 (直接排放),包括固定式燃燒源 (如天然氣、柴油發電機)、移動式燃燒源 (如公務車輛) 和 逸散性排放 (如化糞池、冷媒);以及 範疇二 (能源間接排放),主要來自外購電力與水力。例如,該校2024年的固定式燃燒源總排放量為16.7867公噸CO₂e,其中天然氣佔比最高;移動式燃燒源排放量為1.7017公噸CO₂e。這樣的盤查協助學校找出主要的排放熱點,例如能源使用、交通運輸、廢棄物處理等,並以此為基礎提出減碳建議,像是提升設備能效、擴大校園碳匯 (透過植樹等方式,該校現有樹木固碳量約1.7530公噸CO₂e/年)、強化節能措施等。
我們所建立的,不只是一個統計報表,而是一整套 社區減碳思考邏輯,強調如何量化減碳效益。
- 材料選擇評估: 教導社區如何比較不同材料的碳排。例如,使用回收建材可以減少新建材的生產與運輸碳排放,特別是水泥製造的高碳排放。在花園小徑案例中,使用回收建材是重要的減碳方式。而在步道鋪設專案中,使用再生磚塊取代傳統水泥,能直接減少水泥生產的大量碳排放。量化方式通常是記錄再生材料的使用量,並比較其與被取代傳統材料 (如水泥磚牆) 的碳排放差異。
- 施工方式分析: 討論不同施工方式的碳排差異,幫助社區做出取捨。例如,透過志工手工施工取代機械作業,可以減少燃油機械的使用,避免燃油消耗與施工過程中的碳排。
- 能源使用優化: 提供降低社區耗能的建議,如將傳統燈泡改為 LED 太陽能路燈,能降低用電需求與碳排放。在建築節能方面,建議汰換高耗能設備如舊型冷氣為高效能變頻冷氣,或傳統照明為 LED 照明。透過安裝遮陽板或自然採光設計,減少空調或日間照明的電力消耗。量化方式是計算每月節省的電力消耗量 (kWh),並根據當地電網的碳排放係數計算減少的 CO₂e 排放量。
- 廢棄物管理與有機碳循環: 推動廚餘堆肥,減少進入垃圾掩埋場的甲烷排放。設置社區廚餘回收系統並進行堆肥處理,將廚餘轉化為有機肥料,量化方式是記錄每月回收的廚餘總量,並根據廚餘填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計算,預期可每年減少約500公斤至1噸的碳排放量。此外,推廣落葉堆肥也能減少碳排放,每年約減少200-500公斤的碳排放。我們也學習了如何透過廢棄物分類回收系統及減少塑料使用來降低碳排放,目標是每年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30%,提升回收率。
我們發現,當有了量化依據,決策不再模糊、選擇不再矛盾。
更多例子:從「建材」到「活動」的低碳選擇
除了工程碳排,我們也進一步觸及到社區旅遊與活動設計的減碳邏輯。例如:
- 改變交通工具: 我們鼓勵居民和旅客使用電動車、公車或共乘進入社區,減少個人碳足跡。這屬於範疇三的排放源,是運輸產生的一部分,包括員工通勤和客戶訪客運輸。透過推動社區共享電動車或共享腳踏車,可以每年減少社區汽車燃料消耗15%,減少碳排放10%。
- 無痕活動行動: 設計社區體驗活動時,減少一次性用品,鼓勵使用可重複餐具與手工材料。例如在環保市集案例中,透過使用可分解餐具、推廣蔬食、設置廢棄物分類站、廚餘堆肥和本地採購等方式,在短期內降低一次性碳排放,並為長期環保消費模式建立示範作用。本地採購能減少長距離運輸碳排放,降低物流過程中的燃油消耗。
- 文化再生與永續導覽: 把老屋活化、講述減碳故事,讓遊客不只看到美景,也理解這些背後的「轉型意義」。利用拆下來的老木頭、門板、鐵窗轉化為社區景觀、座椅或裝置藝術,是再利用與升級再造的具體方案,能創造文化連結與低碳雙贏。
結語:減碳,是一種選擇的藝術,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力量
減碳,不只是環保口號,也不是要大家都去當苦行僧,而是讓我們意識到每一個選擇背後的代價與可能性。從早餐店到社區,我一路走來,看到許多熱血的人一起用「選擇」去創造「改變」。成功的減碳策略需要政府、企業及 NGO 的合作,透過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來推動社區永續發展。同時,社區行動可以帶動居民參與,促進環保意識與行為轉變。這份熱情和行動力,正是不斷推動低碳生活擴展的重要力量。
而我自己,也將持續這條路,把曾經在「好時早餐」裡的那份執著,轉化成更大規模的社區力量,讓低碳不只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我們大家的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