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以為穩定匯率是好事?其實風險才剛開始浮現
長年以來,大家都說台灣匯率穩、利率低,是投資天堂。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穩定,是不是也讓我們付出代價?
在近期新台幣劇烈波動、台商驚覺「合約根本沒準備好」的當下,
這個問題,已經不是經濟學討論,而是每一個公司、法務部門都該正視的風險。

契約交易所約定給付貨幣是外幣,容易受到國際局勢變動的影響
🧠 從《致富的特權》看見政策遺產的另一面
📘 在《致富的特權》這本書中提到:
彭淮南主導的央行政策自1998至2018年,以「阻升新台幣、維持低利率」為核心。
這套政策雖然幫助出口業者保持競爭力,也讓企業借貸成本低廉,
但也讓房地產高漲、資產階層拉開、製造業升級困難,甚至催生大量殭屍企業。
書中直指,這些「穩定政策」其實掩蓋了結構性風險──
而這些風險,在2025年匯率劇烈波動後,正在全面顯形。
⚠️ 常見錯誤|你以為簽個美金契約就很安全?
現在越來越多企業用美金進行交易:
✘「反正報價寫死在合約裡,怕什麼波動?」
✘「台幣升值就升嘛,又不是我能控制的」
✘「沒約定調整條款又怎樣?真的不行再打官司啊!」
但實務上,一旦因匯率波動導致履約困難,
就必須走上訴訟程序,依靠民法第227-2條「情勢變更」原則來主張重新協議或解除契約。
這不僅曠日廢時,還存在巨大的敗訴風險──因為你根本沒有事先管理好風險。
🎯 不想被逼上法庭,契約應這樣寫!
✅ 在簽訂外幣報價契約時,預先加入「匯率調整條款」或「彈性約定」
✅ 明確定義:若匯率變動超過某個百分比,雙方得重新協商或調整價格
✅ 將貨幣選擇權限寫清楚,例如「乙方得於給付前15日通知改用新台幣結算」
✅ 若屬高金額長期契約,建議加入專業法律顧問協助設計風險條款
用合約避險,總比事後打官司來得安全。
📝 制度正在轉變,你準備好了嗎?
前5A總裁彭淮南時代的「穩定代價」正一點一滴攤在我們眼前。
匯率不再平穩、成本不再可預測、契約不再萬無一失。
這是《致富的特權》這本書真正想讓我們思考的──政策的遺產,不只留在報表,也會寫進合約,甚至走進法庭。
你準備好在下一次簽約前,先思考風險條款了嗎?
❓Q&A
Q1:匯率波動是常態,我們簽美金契約不是很正常嗎?
👉 簽訂外幣契約沒錯,但若沒設計「匯率調整條款」,一旦升值過猛、成本劇變,就可能陷入履約困難。
Q2:不能履約的話,是不是可以直接打官司請求調整?
👉 依法可以主張「情勢變更」,但這類訴訟風險高、時間久、判斷標準不一,訴訟成本與不確定性極大。
Q3:這樣的匯率風險,是《致富的特權》書上早就預警的嗎?
👉 是的。書中批評央行長年壓抑匯率導致市場價格扭曲,而這種「制度性風險」正因近期匯率劇烈變動全面浮現。
📚 關注《Yang Sir 楊助理》——你的法律思辨夥伴!⚖️✍️ 在這裡,我分享:
🧠 法律 × 思辨:用白話解構複雜法條,找到制度與現實的落差與縫隙。
📢 自媒體 × 實戰:從個案出發,示範如何用內容影響世界。
📖 書評 × 法律視角:從閱讀中挖掘實務啟示與觀點火花。
💡 工具 × 效率提升:不時引介提升處理法律問題的實用輔助工具。
🎯 如果你熱愛理性辯證、思考社會制度、經營自媒體或單純想了解如何面對法律問題——歡迎一起同行!
📲 加入 《Yang Sir 楊助理》LINE 官方帳號,接收最新文章與觀點推播:
🔗 點擊這裡加入 https://line.me/R/ti/p/@800reiku
💬 和我聊聊,一起讓思辨成為日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