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剛好在飯店裡看到這東西(圖片右下角),毛毛蟲的長相,沒吃就喉嚨發癢啊!其實這品相已經好多了,畢竟挑選了最鮮嫩的。
俗話說“春吃芽,夏吃瓜,構樹花序要趁嫩”,立刻點上了!
沒錯,它就是構樹花。想嚐嚐構樹花的本味,就選擇了最簡單的清炒。端上來時紅紅綠綠白白黃黃:
構樹花經典做法
炒蛋: 蛋是黃金搭檔,啥都能配,並反客為主,讓野菜成為配菜。
涼拌: 蒜末、香油、辣椒、醋等等一加,酸辣鮮香。你吃的味道,一大半是調味料的味道。
裹麵糊: 油炸天婦羅的做法,吃啥都是酥脆。
或許,在吃野菜時,我們吃的不是味道,而是稀有的心情。沒有被大蓬幹擾的時序感,春天裡的限時品嚐!
你問我構樹花是什麼味道?
不論甚麼製作方法,它總帶有點苦味。
我挑出一根構樹花細細品嚐。大多數野菜的本味帶著淡淡的清苦,構樹花也不例外。這種苦味來自植物天然的生物鹼,既是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也是喚醒味蕾的春日鬧鐘。無論是普通的焯水去澀,或者是傣味裡的加檸檬舂搗,本質上都是平衡這份“野性”,讓苦味轉化為回甘的前奏。構樹花的初嘗,是一種舌頭上的季節覺醒,是大自然的味道!
又挑起一根構樹花細嚼,脆嫩中藏著一絲微澀的纖維感。就像吃春筍要感受竹節的脆響,品構樹花也要享受纖維劃過齒間的微妙觸感。這是植物生長的年輪印記。
連續幾口構樹花後,嘴裡開始迸發出淡淡的鮮甜。這是鮮菜最迷人的地方:回甘。它們富含的遊離氨基酸,與雞蛋同炒時,蛋白質的鮮美被激發到極致;用酸辣涼拌時,鮮甜又與酸辣形成奇妙對沖;裹麵糊油炸時,酥脆中綻放絲絲鮮甜。這種鮮味不是味精的刺激,而是植物細胞破壁後自然釋放的麩胺酸。
慢慢嚼著構樹花,我想到了更多。
古人早已洞察其清熱解毒的功效,構樹花食補即是藥補。飢荒年代,構樹花曾是救命糧,如今吃它是一種懷舊。
現代研究下,構樹花是植物性蛋白質的隱形營養高手:它高蛋白低脂肪,每100g含蛋白質6.2g,超過多數葉菜;它膳食纖維豐富,促進腸道蠕動;它富含黃酮類物質,能抗氧化、增強免疫力…
或許,當我們把構樹花送入口中,嚐到的不僅是味道,而是「植物的時間膠囊」。或許,當構樹花序的滋味在舌尖綻放,它提醒我們:野菜,是植物用千萬年進化寫成的味覺情書;烹飪,是為這份情書加上了動人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