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新手必看|90%人沒搞懂的5個手沖細節】💡
你是不是也常常疑惑,為什麼在家裡辛辛苦苦沖的準備咖啡器材,想要好好的享受一杯好咖啡,卻總是事與願違?
明明照著Youtube咖啡大神的沖煮步驟,甚至砸下重本,購入了高價的咖啡豆和器具,但沖出來的成果卻總是不盡理想?別擔心!今天就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手沖咖啡中最容易被忽略的「5大錯誤」,從水溫、研磨度到注水手法和濾杯選擇,全面檢視你的沖煮習慣,看看是否不小心踩到了地雷⚡️
《錯誤一》忽略濾杯的特性,隨意使用
❌ 問題:不同的濾杯形狀、材質和濾孔設計會影響水流速度和萃取效果,用錯濾杯可能無法展現咖啡豆的最佳風味。
⭕️ 解決:
* 錐形濾杯 (例如:Hario V60): 底部單孔設計,水流速度快,適合追求乾淨明亮風味的咖啡。注水時需要更精準的控制。
* 扇形濾杯 (例如:Kalita Wave): 底部三孔設計,水流較為平均,容錯率較高,適合新手。
* 平底濾杯 (例如:Clever Dripper): 浸泡式萃取,能更均勻地萃取咖啡,操作簡單。 * 了解你使用的濾杯特性,並根據咖啡豆的特性和你想呈現的風味進行選擇。
《錯誤二》固定咖啡豆研磨度,不管哪種焙度都用同一種粗細
❌ 問題:不論什麼焙度的豆子都用同一種粗細研磨,風味表現自然大打折扣!
⭕️ 解決:
* 淺焙豆:中細研磨(觸感類似砂糖),增加咖啡粉與水的接觸面積,延長萃取時間,充分釋放風味。
* 中焙豆:中研磨(觸感類似細海鹽),取得萃取平衡點,展現豆子的多層次風味。
* 深焙豆:中粗研磨(觸感類似粗海鹽),減少細粉產生,避免過度萃取導致苦澀。
《錯誤三》注水斷斷續續,水流忽大忽小
❌ 問題:不穩定的注水會造成萃取不均,有的地方萃取過度產生苦澀,有的地方萃取不足風味不足。
⭕️ 解決:
* 學習控制注水壺的水流,保持穩定且溫和的注水速度。
* 根據不同的濾杯和沖煮手法,練習均勻地繞圈注水或分段注水,確保咖啡粉都能被均勻地浸潤。
* 避免直接沖擊濾杯邊緣,盡量將水流集中在咖啡粉層上。
《錯誤四》注水水溫全憑個人喜好,忽高忽低風味難調整
❌ 過高或過低的水溫,讓咖啡的苦、澀味無所遁形!
⭕️ 解決:
* 淺焙豆:92-95°C(高溫有助於帶出明亮的酸質與甜感)
* 中焙豆:88-92°C(平衡酸甜苦,展現咖啡豆原始風味)
* 深焙豆:85-89°C(避免過度萃取,減少焦苦味產生)
《錯誤五》悶蒸像在澆花,隨便淋兩下就了事
❌ 問題:咖啡粉沒有完全吸水膨脹,導致後續萃取不均勻,風味雜亂!
⭕️ 解決:
* 注水約咖啡粉重量的2倍水量(例如:20克咖啡粉注入40毫升水),確保所有咖啡粉都被濕潤。
* 觀察咖啡粉膨脹(Bloom)的過程,通常需要等待20-30秒,直到粉層停止膨脹且表面沒有乾燥的粉末。這表示咖啡粉中的二氧化碳已釋放,準備好進行更有效的萃取。
這五個錯誤,每一個都可能在你的手沖過程中悄悄地影響咖啡的風味。
只要多加留意這些細節,並根據不同的咖啡豆和個人喜好進行調整,相信你也能在家沖出媲美咖啡館的好咖啡!
後續我會繼續分享更多手沖咖啡的進階技巧和常見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沖煮心得和遇到的挑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