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40歲後,與兩女兒分享開始。

請問你有認真想過:「自己為什麼要上學?」

為畢業證書? 為了找工作? 還是政府要求的國民義務教育? 或是真心熱愛學習?

是無意識地跟隨眾人的腳步? 還是清楚的認知自己求學的目的?

還是,只是為了快點畢業出社會,就可以擺脫書本。


「學習,是為了可以快點不用學習。」


筆者自己直到大學畢業,對於「上學」的認知,仍停留在父母及師長的要求,以及同學們都是做相同的事情,所以繼續選擇升學。即使在考高中或申請大學時,選擇學校上有很大的自主權,但是仍然無法擺脫傳統升學的路徑,重點是,當下的自己對「上學」的認知,就是不停的考試,不停的提高成績,不停的追求下一階段的好學校。所以私立國中畢業後,考上了新竹實驗高中,接著申請上了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


上學,目的就是下一階段升學時,進入一間還不錯的學校。


大學畢業後面臨考不考研究所的選擇,第一個念頭就是之後要面對「就業」這個關卡,考量當下的氛圍,認為碩士學歷比較好找工作,而且起薪比較高,所以報考碩士班也就理所當然,考上後,選擇進哪間實驗室,似乎沒那麼重要,只要指導教授和業界有合作,能被直接推薦進公司,那麼就值得。


原來,我們的求學之路,求的是好學校、好工作,卻不是求得好學習…


出社會的我們,學校裡所學還記得多少? 以筆者自己為例,5成都夠嗆! 畢竟,工作所要的技能,多數是和學校所學毫不相關。

 

那麼,我是什麼時候開始真正的學習?

當筆者發現大女兒的天賦在文科上,尤其是在語言方面的時候,開始擔心未來她能否有好工作,於是開始做大量的功課。再來讓筆者更焦慮的事情,就是ChatGPT的出現,AI的大量應用,讓理工人也開始面臨威脅,所以,數理腦袋的小女兒,她未來的工作機會,似乎也不是很樂觀…

筆者的第一選擇,是自己! 只要自己變富有,讓兩女兒當富二代,所有問題就都不再是問題。所以攻讀在職博士班,希望能升職加薪;所以開始研究投資理財,希望資產積累能三級跳。


攻讀在職博士班,恩,可以在下一篇分享,總之,一言難盡。

而在投資理財的學習上,是多管齊下。書拼命翻,課程拼命上,實際買進賣出更不在話下。一路努力衝刺時,好在保守的太座時常在旁提醒,踩踩剎車。最終,在房地產方面小有成績,但是股票市場卻始終難有突破。一段時間後,清楚瞭解自己的投資屬性,也理解到,現階段要從投資理財上有突出的獲利表現,單靠目前的資金規模,實現自己變富的理想,很難。 

學習投資理財的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富人腦袋」,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為從根本的邏輯思維,就是另外一個維度。所以筆者開始分享自己的心得給兩女兒,而為了能持續有東西能分享給她們,又迫使筆者必須繼續的學習、消化、再分享。

 

「我的學習,從與兩女兒分享開始。」

 

這段父女持續分享的時間裡,筆者也開始思考,什麼機會對本金數額要求最低? 筆者的答案是「網路創業」!

找到新方向之後,又開始不斷的學習及實作,當然還有分享所有過程與心得給兩女兒,最終選定部落客開始,選定「親子共創業」為主題,選定持續分享給更多如筆者般焦慮的父母。

 

「自己為什麼要上學?」「我不一定要上學,但是為了家人,我不能不學習。」

共勉之!

 

PS. 如果您對“親子共創業”這樣的內容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

如果喜歡這篇創作,記得幫忙按個❤️愛心,然後✅追蹤才不會錯過新文章喔!

(縮圖取自Pexels)

認為教育體制跟不上時代變化? 認為教改離親子共同理想愈來愈遠嗎? 帶著孩子一起創業吧! 沒方向,那就一起創業找想法吧! 遇問題,那就一起創業尋解答吧! 缺成果,那就一起創業求突破吧! 我是兩女寶的爸,我推行"親子共創業" 運動! 歡迎來信討論,可聯繫[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