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肯分享玩具,我要怎麼教小孩?
公園的沙坑裡,你的孩子緊緊抱著小鏟子,對著想一起玩的夥伴大喊:「這是我的!你不可以玩!」;
家裡來了小客人,孩子把自己所有的玩具都宣示主權:「這些都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不肯讓別人碰一下;
或者在遊戲團體中,因為不想分享積木,而引發了哭鬧與衝突⋯⋯
看著孩子如此「小氣」、不肯分享,甚至因此與其他孩子發生不愉快,你是否感到有些尷尬、無奈,甚至擔心他以後會不會變成一個自私的人?
這樣「什麼都是我的!」的堅持,是否也常在你的家庭或社交場合中上演?
孩子(尤其是2-4歲左右的幼兒)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不願意分享,其實是發展過程中非常常見的現象。
這並不完全代表孩子「自私」或「壞」,更多時候是他們自我意識萌芽、物權概念正在建立的表現。
然而,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這種行為確實可能影響孩子的人際互動、友誼建立,也讓父母在社交場合感到壓力。
「他看到別的小朋友碰他的玩具,就好像要搶他命一樣!」
「我一直教他要分享,但他就是聽不進去,我好怕別人覺得他很小氣。」
面對孩子「我的我的」魔咒,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在尊重他發展階段的同時,溫和地幫助他學習分享的樂趣與社交的技巧呢?
▌孩子「為了什麼」緊抓玩具不放手?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不肯分享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急著要求他「要大方一點」。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他的需求,並引導他走向合作與共享。
⚠️ 發展中的「物權」概念:正在釐清「我的」和「別人的」
對幼兒來說,「我的」這個概念正在強力發展中。
他們開始意識到物品的歸屬,並透過「佔有」來確認「我」的存在與自主性。
他們可能還不太理解「分享」只是「暫時借用」,而不是「永遠失去」。
⚠️ 害怕失去與不安全感
孩子可能會擔心,一旦玩具分享出去,就再也拿不回來了,或者會被弄壞。
這種對「失去」的恐懼與不安全感,讓他寧願緊緊抱著不放。
⚠️ 尋求掌控感:這是「我能決定的」
在許多事情都還需要依賴大人的階段,玩具可能是少數他能完全掌控的東西。
「這是我的,我決定要不要給你玩」,這種掌控感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 缺乏分享經驗與輪流的技巧
孩子可能還沒有足夠的、愉快的分享經驗,不知道分享也能帶來快樂(例如:一起玩更好玩)。
他也可能還不理解「輪流」的概念,或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等一下換我」等協商技巧。
⚠️ 模仿大人的行為或環境氛圍
如果孩子觀察到家中的大人也不常分享,或者家庭環境中比較強調「個人擁有」而非「共同使用」,他也可能會模仿這種行為模式。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尊重「我的」感受,先同理再引導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先不要急著批評或強迫。
蹲下來,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這是你很喜歡的玩具,你現在不想給別人玩,對不對?」讓他感覺被理解,情緒才可能緩和下來,也才聽得進後續的引導。
✅ 創造輪流與一起玩的機會,而非強迫「給」
與其強迫孩子把玩具「給」別人,不如引導「輪流玩」或「一起玩」。
例如:「我們先讓小明玩三分鐘,然後再換你玩三分鐘,好不好?」、「這個積木一個人玩好像有點孤單,你們要不要試試看一起蓋一個大城堡?」讓孩子體驗到輪流的公平性,以及合作的樂趣。
✅ 示範「分享」的快樂,身教最重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開心地與孩子分享你的東西(例如:點心、書籍),並表達分享時的快樂心情(「媽媽分一半餅乾給你,我們一起吃,好好吃喔!」)。
讓孩子從你的行為中,感受到分享是件愉快的事。
✅ 教導「借」與「還」的明確規則與語言
具體地教導孩子「借用」的概念。
例如:「你想玩小華的車子嗎?我們可以問他:『小華,你的車子可以借我玩一下嗎?我玩完就會還你。』」同時,也要教導他,如果別人向他借玩具,他可以決定要不要借,以及如何有禮貌地拒絕或提出條件(例如:「等我先玩完再借你」)。
✅ 區分「可分享」與「專屬不分享」的玩具
在家裡或外出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準備一些「可以和大家一起玩的玩具」(例如:球、積木、黏土),同時也尊重孩子有幾樣「今天不想分享的特別玩具」,這樣可以降低孩子因為害怕心愛玩具被搶走而全面抗拒分享的焦慮。
▌分享不是失去,是愛的加倍魔法
引導幼兒學習分享,是一段需要耐心、同理與智慧的過程。
這不僅關乎物品的共享,更是人際互動、同理心與社會情懷的初步建立。
教養的重點,不是強迫孩子「無私」,而是幫助他理解「分享」不等於「失去」,反而可能帶來更多的快樂與友誼。
從尊重孩子的物權感到發,用溫和的引導和正向的經驗,讓孩子慢慢體會到,分享就像魔法一樣,能讓快樂加倍,也能讓愛流動。
陪伴孩子,在一次次的互動中,學習「我的」與「我們的」界線,感受「一起玩,更好玩」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