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孩子旅遊,他卻哭鬧不停,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滿心期待地規劃了一趟家庭旅遊,希望能創造美好的親子回憶。
沒想到,才剛到景點,孩子就因為天氣太熱、走路太累、想買的玩具沒買到、或者只是行程不如他預期,就開始癟嘴、耍賴,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崩潰大哭、尖叫。
你可能好說歹說、威脅利誘,試圖安撫他的情緒,但孩子卻像卡住一樣,哭鬧不止,讓原本應該輕鬆愉快的旅程,瞬間變成一場壓力爆棚的考驗。
這樣「快樂出遊變調哭鬧收場」的經驗,是否也讓你感到疲憊又掃興?
帶孩子旅行,本身就是一項挑戰。
離開熟悉的環境、打亂平日的作息、面對各種新奇(或有壓力)的刺激,都可能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比較不穩定。
如果再加上父母對旅程的期待與壓力,更容易引爆孩子的哭鬧行為。
「我花錢帶他出來玩,他還一直哭,真是花錢找罪受!」
「他平常在家都好好的,怎麼一出來外面就這麼『番』?」
面對孩子在旅途中頻繁的哭鬧,我們該如何應對,才能安撫他的情緒,引導他適應環境,並讓全家大小都能盡可能享受旅程的樂趣呢?
▌孩子「為了什麼」在旅途中容易哭鬧?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在旅途中哭鬧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被他表面的情緒所困擾。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他的需求,並調整旅程的安排。
⚠️ 生理需求拉警報:累了、餓了、想睡了!
這是旅途中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舟車勞頓、行程緊湊、作息改變、飲食不定時,都容易讓孩子感到疲憊、飢餓、口渴或想睡。
當生理需求沒有被及時滿足時,孩子的情緒耐受度會大幅降低,一點小事就足以引爆哭鬧(其實大人也是,就會容易發脾氣)。
⚠️ 環境劇變的「不安全感」與「感官超載」
陌生的環境、擁擠的人潮、巨大的聲響、強烈的光線⋯⋯這些對大人來說可能是新奇的體驗,但對某些孩子(尤其是氣質較敏感或年紀較小者)來說,卻可能造成感官超載,引發不安全感與焦慮,進而用哭鬧來表達不適應。
⚠️ 期待落空或行程「不好玩」的失落
孩子可能對旅程有自己的想像與期待(例如:以為要去遊樂園,結果是看風景),當現實不如預期,或者大人安排的行程對他來說太無聊、太靜態、或太累時,他可能會用哭鬧來表達失望或抗議。
⚠️ 渴望父母的「專屬關注」或測試界線
在旅途中,父母的注意力可能分散在行程、交通、或其他事物上。孩子可能藉由哭鬧來爭取父母的關注,或者試探在「放假模式」下,父母的界線和常規是否會比較鬆動。
⚠️ 無法言說的「壓力」或「不習慣」
即使孩子說不清楚,但作息的改變、飲食的差異、睡在陌生的床、或長時間待在交通工具上,都可能讓他累積無形的壓力或不適應感,最後透過哭鬧來宣洩。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事前規劃納入孩子需求:行程鬆一點、慢一點
在規劃行程時,就要充分考量孩子的年齡、體力、興趣與作息習慣。避免將行程排得過滿、過緊湊。盡量選擇一些孩子也會感興趣的景點或活動,並在行程中預留足夠的彈性時間與休息空檔。
✅ 滿足「生理需求」優先:吃飽睡飽,情緒穩定一半
旅途中,隨時留意孩子的生理狀況。定時提供點心和水分,確保他不會餓過頭或渴過頭。盡量維持與平時相近的用餐和睡眠時間(即使需要彈性調整,也要有規律性)。孩子吃飽睡飽,情緒自然會穩定許多。
✅ 預告與熟悉感建立熟悉感:降低對未知的焦慮
出發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旅遊目的地的照片、影片,聊聊可能會發生的事情,讓他對即將到來的旅程有所預期。
旅途中,攜帶一些孩子熟悉的安撫物(例如:小玩偶、小被被),也能幫助他在陌生環境中建立安全感。
✅ 同理情緒,溫和引導:接住感受,但不被哭鬧綁架
當孩子開始哭鬧時,先保持自己的冷靜。
蹲下來,用溫和的語氣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現在很累/很想買那個玩具/不喜歡這裡,讓你覺得很難過/生氣。」先接住他的情緒。
但同時,也要溫和且堅定地設定界線:「但是我們不可以因為這樣就大叫/影響到別人。」避免因為孩子的哭鬧而輕易妥協不合理的要求。
✅ 保持彈性與幽默感:爸媽放輕鬆,旅程更輕鬆
帶孩子旅行,很難完全按照計畫走。父母要保持彈性,隨時準備調整行程。更重要的是,保持輕鬆的心情和一點幽默感。當小狀況發生時,一笑置之或轉個念頭,往往能化解緊張的氣氛。你越放鬆,孩子也越能感受到輕鬆的氛圍。
▌最美的風景,是與孩子一同探索世界的笑容
帶孩子旅行,目的不在於收集多少景點,而在於創造親子間共同的、美好的回憶與經驗。
事先充分的準備、旅途中對孩子需求的敏銳觀察與彈性應對,以及最重要的——父母自身保持平穩愉悅的心情,都是讓旅程更順利、更快樂的關鍵。
或許旅途中依然會有小小的哭鬧與插曲,但當我們用理解與愛去回應,這些都將成為親子共同成長的印記。
享受過程,珍惜與孩子一同探索世界的每一個笑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