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旅遊,他卻哭鬧不停,我要怎麼教小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帶孩子旅遊,他卻哭鬧不停,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滿心期待地規劃了一趟家庭旅遊,希望能創造美好的親子回憶。

沒想到,才剛到景點,孩子就因為天氣太熱、走路太累、想買的玩具沒買到、或者只是行程不如他預期,就開始癟嘴、耍賴,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崩潰大哭、尖叫。

你可能好說歹說、威脅利誘,試圖安撫他的情緒,但孩子卻像卡住一樣,哭鬧不止,讓原本應該輕鬆愉快的旅程,瞬間變成一場壓力爆棚的考驗。

這樣「快樂出遊變調哭鬧收場」的經驗,是否也讓你感到疲憊又掃興?

帶孩子旅行,本身就是一項挑戰。

離開熟悉的環境、打亂平日的作息、面對各種新奇(或有壓力)的刺激,都可能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比較不穩定。

如果再加上父母對旅程的期待與壓力,更容易引爆孩子的哭鬧行為。

「我花錢帶他出來玩,他還一直哭,真是花錢找罪受!」

「他平常在家都好好的,怎麼一出來外面就這麼『番』?」

面對孩子在旅途中頻繁的哭鬧,我們該如何應對,才能安撫他的情緒,引導他適應環境,並讓全家大小都能盡可能享受旅程的樂趣呢?

▌孩子「為了什麼」在旅途中容易哭鬧?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在旅途中哭鬧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被他表面的情緒所困擾。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他的需求,並調整旅程的安排。

⚠️ 生理需求拉警報:累了、餓了、想睡了!

這是旅途中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舟車勞頓、行程緊湊、作息改變、飲食不定時,都容易讓孩子感到疲憊、飢餓、口渴或想睡。

當生理需求沒有被及時滿足時,孩子的情緒耐受度會大幅降低,一點小事就足以引爆哭鬧(其實大人也是,就會容易發脾氣)。

⚠️ 環境劇變的「不安全感」與「感官超載」

陌生的環境、擁擠的人潮、巨大的聲響、強烈的光線⋯⋯這些對大人來說可能是新奇的體驗,但對某些孩子(尤其是氣質較敏感或年紀較小者)來說,卻可能造成感官超載,引發不安全感與焦慮,進而用哭鬧來表達不適應。

⚠️ 期待落空或行程「不好玩」的失落

孩子可能對旅程有自己的想像與期待(例如:以為要去遊樂園,結果是看風景),當現實不如預期,或者大人安排的行程對他來說太無聊、太靜態、或太累時,他可能會用哭鬧來表達失望或抗議。

⚠️ 渴望父母的「專屬關注」或測試界線

在旅途中,父母的注意力可能分散在行程、交通、或其他事物上。孩子可能藉由哭鬧來爭取父母的關注,或者試探在「放假模式」下,父母的界線和常規是否會比較鬆動。

⚠️ 無法言說的「壓力」或「不習慣」

即使孩子說不清楚,但作息的改變、飲食的差異、睡在陌生的床、或長時間待在交通工具上,都可能讓他累積無形的壓力或不適應感,最後透過哭鬧來宣洩。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事前規劃納入孩子需求:行程鬆一點、慢一點

在規劃行程時,就要充分考量孩子的年齡、體力、興趣與作息習慣。避免將行程排得過滿、過緊湊。盡量選擇一些孩子也會感興趣的景點或活動,並在行程中預留足夠的彈性時間與休息空檔。

✅ 滿足「生理需求」優先:吃飽睡飽,情緒穩定一半

旅途中,隨時留意孩子的生理狀況。定時提供點心和水分,確保他不會餓過頭或渴過頭。盡量維持與平時相近的用餐和睡眠時間(即使需要彈性調整,也要有規律性)。孩子吃飽睡飽,情緒自然會穩定許多。

✅ 預告與熟悉感建立熟悉感:降低對未知的焦慮

出發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旅遊目的地的照片、影片,聊聊可能會發生的事情,讓他對即將到來的旅程有所預期。

旅途中,攜帶一些孩子熟悉的安撫物(例如:小玩偶、小被被),也能幫助他在陌生環境中建立安全感。

✅ 同理情緒,溫和引導:接住感受,但不被哭鬧綁架

當孩子開始哭鬧時,先保持自己的冷靜。

蹲下來,用溫和的語氣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現在很累/很想買那個玩具/不喜歡這裡,讓你覺得很難過/生氣。」先接住他的情緒。

但同時,也要溫和且堅定地設定界線:「但是我們不可以因為這樣就大叫/影響到別人。」避免因為孩子的哭鬧而輕易妥協不合理的要求。

✅ 保持彈性與幽默感:爸媽放輕鬆,旅程更輕鬆

帶孩子旅行,很難完全按照計畫走。父母要保持彈性,隨時準備調整行程。更重要的是,保持輕鬆的心情和一點幽默感。當小狀況發生時,一笑置之或轉個念頭,往往能化解緊張的氣氛。你越放鬆,孩子也越能感受到輕鬆的氛圍。

▌最美的風景,是與孩子一同探索世界的笑容

帶孩子旅行,目的不在於收集多少景點,而在於創造親子間共同的、美好的回憶與經驗。

事先充分的準備、旅途中對孩子需求的敏銳觀察與彈性應對,以及最重要的——父母自身保持平穩愉悅的心情,都是讓旅程更順利、更快樂的關鍵。

或許旅途中依然會有小小的哭鬧與插曲,但當我們用理解與愛去回應,這些都將成為親子共同成長的印記。

享受過程,珍惜與孩子一同探索世界的每一個笑容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綠豆爸的幸福家
59會員
88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綠豆爸的幸福家的其他內容
2025/05/10
▌孩子偷東西,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發現孩子的書包裡,多了一個不屬於他的、嶄新的文具;或者家裡存錢筒的錢少了,孩子卻買了你沒給錢買的零食;甚至,你接到店家或朋友的電話,告知你的孩子拿走了未結帳或不屬於他的物品⋯⋯ 當你詢問孩子時,他可能眼神閃爍、支支吾吾、堅決否認,或者在家長的追問下才坦承,甚
Thumbnail
2025/05/10
▌孩子偷東西,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發現孩子的書包裡,多了一個不屬於他的、嶄新的文具;或者家裡存錢筒的錢少了,孩子卻買了你沒給錢買的零食;甚至,你接到店家或朋友的電話,告知你的孩子拿走了未結帳或不屬於他的物品⋯⋯ 當你詢問孩子時,他可能眼神閃爍、支支吾吾、堅決否認,或者在家長的追問下才坦承,甚
Thumbnail
2025/05/09
▌孩子寫功課粗心大意、錯誤百出,我要怎麼教小孩? 數學計算「+」看成「-」、單位漏寫、應用題抄錯數字;國語生字少一劃、多一點、部首寫錯、句子漏字;英文大小寫不分、拼字錯誤、時態忘記加s⋯⋯ 你看著孩子那份由學校老師指派、不得不完成的作業,充滿了因為「粗心」而導致的錯誤。 提醒他檢查,他可能
Thumbnail
2025/05/09
▌孩子寫功課粗心大意、錯誤百出,我要怎麼教小孩? 數學計算「+」看成「-」、單位漏寫、應用題抄錯數字;國語生字少一劃、多一點、部首寫錯、句子漏字;英文大小寫不分、拼字錯誤、時態忘記加s⋯⋯ 你看著孩子那份由學校老師指派、不得不完成的作業,充滿了因為「粗心」而導致的錯誤。 提醒他檢查,他可能
Thumbnail
2025/05/08
▌孩子邊吃邊玩,一頓飯吃一小時還吃不完,我要怎麼教小孩? 香噴噴的飯菜上桌了,孩子卻東張西望、玩弄餐具、含著飯不吞,或是吃一小口就跑去玩玩具、看電視,需要你三催四請、威脅利誘,才肯再吃那麼一點點。 一頓飯從熱騰騰吃到冷冰冰,耗費了半小時、一小時甚至更久,不僅飯菜不好吃了,也磨光了你的耐心,讓
Thumbnail
2025/05/08
▌孩子邊吃邊玩,一頓飯吃一小時還吃不完,我要怎麼教小孩? 香噴噴的飯菜上桌了,孩子卻東張西望、玩弄餐具、含著飯不吞,或是吃一小口就跑去玩玩具、看電視,需要你三催四請、威脅利誘,才肯再吃那麼一點點。 一頓飯從熱騰騰吃到冷冰冰,耗費了半小時、一小時甚至更久,不僅飯菜不好吃了,也磨光了你的耐心,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在餐廳裡,碰上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我的兩個孩子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但的確有效⋯⋯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在餐廳裡,碰上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我的兩個孩子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但的確有效⋯⋯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三歲的小孩不但會哭,而且會鬧,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對吧?我也知道這件事,但是我的忍耐力總是不夠用,特別是在自己也承受壓力或勞累的情況下,最終,孩子崩潰了,我也崩潰了⋯⋯
Thumbnail
三歲的小孩不但會哭,而且會鬧,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對吧?我也知道這件事,但是我的忍耐力總是不夠用,特別是在自己也承受壓力或勞累的情況下,最終,孩子崩潰了,我也崩潰了⋯⋯
Thumbnail
所以如果孩子對人有壓力感,那就換玩具派上用場,將玩具玩的生動有趣,喔喔哇哇的自己喊的開心,用開心的氛圍渲染住孩子
Thumbnail
所以如果孩子對人有壓力感,那就換玩具派上用場,將玩具玩的生動有趣,喔喔哇哇的自己喊的開心,用開心的氛圍渲染住孩子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一次家庭出遊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緒衝突和誤解。文章中提到了對於溝通與情緒管理的反思和療癒的過程。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一次家庭出遊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緒衝突和誤解。文章中提到了對於溝通與情緒管理的反思和療癒的過程。
Thumbnail
昨日看到新聞描述一對藝人夫妻因為三歲小孩在外面哭鬧不想使用公共廁所而決定立即返家,並且表示教育不能等,希望小孩能謹記在心。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不禁讓我想起過去也曾經有人告訴我類似的方式,只要小孩在外面哭鬧絕對不要猶豫立即返家,或是小孩不吃飯就馬上倒掉,若是不收拾玩具就是直接扔進垃圾車。 看似有
Thumbnail
昨日看到新聞描述一對藝人夫妻因為三歲小孩在外面哭鬧不想使用公共廁所而決定立即返家,並且表示教育不能等,希望小孩能謹記在心。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不禁讓我想起過去也曾經有人告訴我類似的方式,只要小孩在外面哭鬧絕對不要猶豫立即返家,或是小孩不吃飯就馬上倒掉,若是不收拾玩具就是直接扔進垃圾車。 看似有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