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陪我媽複診,這是第三次見我們的醫師。
之前兩次,醫師並沒有察覺到她的異樣,認為她對答如流,很精靈。
但做過阿茲海默問卷測試後,就發現她已出現了阿茲海默的初期現象。
所以,一個月前開始,醫師開了傳統給予阿茲海默患者服用的藥物給她,還讓她每天喝一 支營養奶,希望達到健腦的效果,延緩病情的惡化速度。除了服藥、及保健品,醫師亦建議她每天多運動,最少一周有三次。
見完醫師後一周,我媽是有按醫囑行事。但這個乖學生當不了一周,就還原成老樣子。
而今早的覆診跟前兩次一樣,都是詢問一下她的生活日常。
例如,家事由誰處理?菜是誰買的?飯是誰做的?平日會否有鍛鍊身體?
貌似沒什麼大變動,醫師就說,之後每三個月來一倘可以了。
事實上,除了服藥。醫師也提供了另一種治療方案。只要我媽進行一次深度的血液檢查、以及三次腦素描,確診阿茲海默症後,她可以嘗試一隻新藥。這藥是以吊針的方式「服用」,每兩周吊針一次。由於針藥直入血管,所以最初幾次是需要在醫院內進行吊針。其後,則可以在診所內進行。每次吊針時間約為兩至三小時。
這種新藥可以幫助病人清除腦內導致阿茲海默症的壞蛋白(以我淺薄的醫學知識,我只能理解到這水平),讓病人腦袋回復清明。第一個療程歷時18個月,而在香港,這批藥才應用1年,實在沒有數據讓我們看到完成療情後,病人的狀態如何。而這種新藥,每劑價格大概是4萬港元。那絕對是一筆相當大的醫療開支。明白到可以採用的方案與可能出現的療醫負擔後,我們就離開診所。
回家前,特別帶我媽去吃午飯。當時我妹也在場,就問她,今天醫生怎麼說?
我媽用筷子指了指我,說:她會說!
我不理她,繼續開吃。主要是想讓她自己說,好訓練一下她的表達能力。
我妹繼續問:她不說,你說。醫生今天說了什麼?
我媽不耐煩說:回家再說,先吃飯。
我妹沒慣着她,不斷追問。我媽後來索性都不講話,默默的吃。
我跟我妹交換了一個眼神。意思就是:看,她記不清。又不想承認自己記不清。就轉移話題。
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就拒絕改變生活習慣。
我相信初期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他們其實開始意識到自己記不清別人說什麼,組織力也大不如前,但總是轉移話題,讓別人難以察覺,也為自己開脫。但正視問題,改善不良習慣,才是處理問題的開始。
我們不是大富之家,花不起每月8萬港元的治療開支,那就得在問題還沒有太嚴重前,好好調整自己的生活,別讓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話是這樣說,有時家人接受了,還得要病人接受了才行。
所以,平日也該多留意家中老人。若發現他們說話邏輯亂了,你多問幾句,他們就發脾氣或迴避問題,那就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