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與高齡使用者理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筆者於本學期進行了兩場專家座談的提案,分別於美術系與通識教育中心舉行。透過這兩次專家座談,筆者對於參與式學習在與社區合作中的應用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參與式學習與體驗式學習略有不同,前者強調學生實際進入場域,不僅僅侷限於視覺上的學習,更包含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等五感體驗。

社區場域的踏查與參與式學習

在本次課程設計中,筆者帶領學生前往兩個環保公園據點進行學習活動,分別為梧棲大排與興安社區的綠光尋夢園。梧棲大排以菜園與花園為主要特色,不僅成為高齡者日常休閒與娛樂的空間,也協助解決公共空間除草維護的問題。高齡者透過種植蔬菜,不僅提升對社區的認同感,也促進居民間的情感連結;大家「種的不是菜,而是感情」。

綠光尋夢園則是一個融合創意與在地文化的社區空間,由高齡者主動設計與建置了多處休憩場所,如樹屋等設施。園區使用地方水井供水,並設計導覽活動,透過中華文化中十二生肖的藝術與繪畫創作,向鄰近小學學生介紹這片場域,增進對地方文化與環境的認識。

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帶領學生前往園區的活動中,一位原住民學生聞到刺蔥的氣味,立即聯想到家鄉料理,並分享其家中餐廳以刺蔥為特色食材的故事。這樣的五感經驗,不僅讓學生產生深層連結,也讓高齡者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交流與理解的橋樑,充分體現參與式學習在跨世代互動與社區共學中的價值。

專家座談的課程精進

在本學期的兩場專家座談中,筆者採用了不同的呈現與討論形式。第一場是由筆者直接對所有專家與學生進行課程授課,並以三十分鐘為發表時間,集中介紹課程內容與設計理念。第二場則著重於與專家群討論課程發展的流程與方向,主題聚焦於「高齡」議題,涵蓋生命週期服務方案、USR課程、參與式學習、AI導入於高齡課程之可能性、AI健身器材的應用,以及日本典範轉移等議題。

在第二場座談中,筆者以全英語進行課程Demo說明,時間控制於15分鐘內,重點展示課程操作流程與實施策略。之後,專家針對Demo內容進行提問與建議,特別關注高齡藝術創作部分,並對於課程若落實於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如何實現共學與跨域協作表示關切。

筆者認為,課程的設計應根據學生所屬的學科背景與學習需求進行差異化調整。例如,面對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常以學習單與引導式討論作為教學主軸,強調思辨與反思回饋;而針對理學院學生,則傾向採用分組與競賽式活動,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習動機,並由教師初步進行分組篩選,安排溝通與實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引導團隊合作。

這樣的策略不僅有助於課程效益的提升,也讓學生透過合作與實作深化學習成果。後續更可將學生創作的作品推薦至美術館展出,或主動接洽文化局相關單位,如科長或專案窗口,建立公私協力的合作平台,推動文化教育專案或課程共構計畫。透過這種跨界合作模式,不僅擴大USR課程的實踐深度與廣度,也能在原有計畫經費之外,拓展課程轉譯與永續發展的機會,使教學設計與教師資源能更有效地落地實行。

raw-image
raw-image

究館轉型策略到教學實踐行動研究

從過去以機構為主導的標案與投標案模式出發,筆者嘗試反思邊陲聚落在規劃藝術導覽或文化藝術路徑時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透過藝術季活動或藝術路徑的設計,我們試圖將這些概念轉譯為社區參與的合作模式,以梧棲大排廊道為例,導入夜間藝術裝置,試圖結合場域治理與公共美學實踐。這樣的轉化過程,反映了一種從博物館治理邏輯轉向課程與社區場域之間「參與式學習」的思維模式。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課程設計與場域需求之間仍存在著極大的落差與挑戰。為了彌補這一鴻溝,筆者於近兩年間透過學校教案的撰寫與實作,嘗試將通識課程作為實驗基地,深入思考博雅教育與學生學習歷程之間的關係。這不僅關乎知識的傳授與場域實踐,更關注在多元利害關係人之間如何實現共善,進而提升學生對生涯發展與未來就業的關聯性思考。

在此脈絡中,學生從原本的「受眾」或「消費者」角色,逐漸轉變為積極參與的「行動者」與「策劃者」,學習如何從短期的任務執行延伸至中期的職涯規劃。這樣的課程設計,也為後續進行比較研究、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分析提供理論基礎與實作案例。

最終,筆者的角色也從最初以「第一視角」進行的參與式觀察,轉化為「觀察者」與「參與者」並存的教學者身份。透過此教學實踐與研究反思的雙向互動,學生不僅能與高齡社區建立更深的理解與連結,也能逐步發展出具體可行的社會設計解決方案,為課程與社區實踐創造更多可能性。

raw-image

AI新工作的發展與收斂

隨著學校申請數位人文相關計畫,筆者也積極投入相關課程的學習與實踐。例如透過 MakAR 軟體進行 AR、VR、MR 的應用教學,其操作邏輯與 Photoshop 或 Premiere 的圖層疊合觀念相似,有助於學生建立基礎的數位創作能力。此外,亦結合 GIS 工具,讓學生理解地圖圖層的疊加與資料視覺化的關聯性,進一步將空間資訊轉化為具體的課程內容。

對筆者而言,關鍵挑戰在於如何將這些新興數位工具與社會議題結合,發展出具備教育意涵與實作價值的課程設計,並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將其延伸為未來 AI 工作場域的應用基礎。儘管目前自身在數位技能上的訓練仍有待加強,但透過每一次參與專家座談與工作坊,不僅有助於掌握教學未來的發展趨勢,也促使筆者反思自身在教學與數位整合上的不足,進一步拓展教學視角與立場,從單向知識傳遞轉化為多元立體的教育實踐。

這個月感謝神的協助,平安過了,捐款500元。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走讀城市創生─許正賢的沙龍
22會員
142內容數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2025/05/09
筆者在任教學校開設了三門與藝術創作相關的課程,分別為「設計思考與實踐」、「多元文化行銷」以及「專業倫理」。這三門課程的核心思維,是以高齡者議題為主軸,透過與不同社區的交流與討論,發掘地方議題,並依此設計課程內容。藉由參與式學習,學生能在知識建構中發展多元能力。 這些課程所面對的對象為大三學生,多數
Thumbnail
2025/05/09
筆者在任教學校開設了三門與藝術創作相關的課程,分別為「設計思考與實踐」、「多元文化行銷」以及「專業倫理」。這三門課程的核心思維,是以高齡者議題為主軸,透過與不同社區的交流與討論,發掘地方議題,並依此設計課程內容。藉由參與式學習,學生能在知識建構中發展多元能力。 這些課程所面對的對象為大三學生,多數
Thumbnail
2025/04/13
雖然我過去有參與線上讀書會的經驗,但這是我第一次以「網路研討會」(Webinar)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分享。而促使我完成這次挑戰的契機,來自於參與某間大學試教面試。 「網路研討會」這個概念,源自 ClickFunnels 創辦人羅素‧布朗森(Russell Brunson)的推廣。目前全球已有眾多行銷
Thumbnail
2025/04/13
雖然我過去有參與線上讀書會的經驗,但這是我第一次以「網路研討會」(Webinar)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分享。而促使我完成這次挑戰的契機,來自於參與某間大學試教面試。 「網路研討會」這個概念,源自 ClickFunnels 創辦人羅素‧布朗森(Russell Brunson)的推廣。目前全球已有眾多行銷
Thumbnail
2025/04/12
在設計各類課程,特別是付費課程時,常常需要思考一個核心問題:這門課程是否具備足夠的價值與可行性?同時,也必須評估其所伴隨的風險,包括市場反應、學員接受度、以及教學內容是否會被誤解或濫用等。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進一步思考資訊的可信度。在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判斷什麼是真新聞、什麼是假新聞,變得尤為重
Thumbnail
2025/04/12
在設計各類課程,特別是付費課程時,常常需要思考一個核心問題:這門課程是否具備足夠的價值與可行性?同時,也必須評估其所伴隨的風險,包括市場反應、學員接受度、以及教學內容是否會被誤解或濫用等。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進一步思考資訊的可信度。在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判斷什麼是真新聞、什麼是假新聞,變得尤為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在課堂上,除了我們這些講師和學員,還有校長、委員和志工的參與。他們各自帶來了不同的觀點和見解,讓我們能夠從多元的角度來看待社大的社會責任問題。這種經驗交流讓我們不僅會心一笑,甚至有時一起流淚。大家共同爬梳人生的故事,這過程既是整理,也是放下。
Thumbnail
在課堂上,除了我們這些講師和學員,還有校長、委員和志工的參與。他們各自帶來了不同的觀點和見解,讓我們能夠從多元的角度來看待社大的社會責任問題。這種經驗交流讓我們不僅會心一笑,甚至有時一起流淚。大家共同爬梳人生的故事,這過程既是整理,也是放下。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