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技產業肩負著下一波經濟成長厚望,卻面臨關鍵人才供需失衡的挑戰。業者分析當前發展,特別點出「高階與跨領域整合型人才」的招募與培育,已成為影響創新研發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議題;另外也需破除生技產業含金量不如半導體領域、薪資成長有限的迷思,期盼透過深化產學合作、加強推動產業專班,整合在職進修、證照訓練,縮小學用落差,培養即戰力。

圖說:生技產業人才面臨供需失衡挑戰,業者點出「高階與跨領域整合人才」的招募與培育,已成為影響創新研發與競爭力的核心關鍵。(資料來源:偉喬生醫)
根據2024年「臺灣精準健康戰略人才調查研究」顯示,該領域專業人才需求中,以「生物科技研發人員」占比23.4%最高,另外,高達74%的受訪業者表示就業市場供給不足;學術端方面,部分頂尖大學相關科系畢業生雖持續產出,不過多數選擇繼續升學或流向半導體與AI產業。業界觀察,國內半導體工程師起薪,常高於生技研發人員2至4成,且因生技開發風險高、週期長,動輒5至10年,難以提供短期財務回報,與部分Z世代追求的快速價值實現和職涯發展,具有潛在落差。

圖說:生技業者分析,因為開發週期長、風險高,難以提供短期財務回報,導致優秀理工人才流向科技領域。(資料來源:偉喬生醫)

圖說:再生醫療將是未來醫學領域核心,隨著細胞製劑朝向智能化生產,業者亟需能將AI技術落地於生醫研發的跨領域人才。(資料來源:亞家生技)
業者認為,必須打破生技研發技術含金量,不如AI或半導體的迷思,尤其再生醫療是未來醫學核心,全球對於精準醫療需求依舊強勁,加上AI大幅縮短新藥開發進度,相關市場潛力巨大,也亟需能將AI技術落地於生醫研發的跨界人才。莊詠鈞強調,「奈米抗體與IVD試劑開發,涉及許多尖端技術,像是基因編輯、AI輔助抗體篩選等,其複雜度絕對不亞於其他高科技產業。」吳坤烈也回應,「細胞治療CDMO的技術門檻極高,尤其是客製化製程開發、放大優化與嚴格GMP品管等方面,打造微型智能細胞製劑廠,更需要AI與機電相關知識,以及生物製程的深度整合。」

圖說:台灣生技產業能否躍升另一座「護國神山」,人才的質與量成為決定性關鍵因素,業者認為深化產學合作,才能縮小學用落差。(資料來源:亞家生技)
台灣生技產業正站在歷史性的發展拐點,能否躍升另一座「護國神山」,人才的質與量成為關鍵決定性因素。對於如何深化產學合作解決困境,亞家生技總經理吳坤烈認為,政府可引導學校與CDMO業者合作,建立模擬工廠、細胞實驗室等訓練場域,讓學生接觸與業界同步的先進製程。此外,針對細胞治療與CDMO的核心職務,如製程開發、品保與品管等職務,應加強推動「高階人才產業專班」,整合在職進修、證照訓練,培養即戰力。偉喬生醫董事長莊詠鈞則建議,「學術界與產業端可共同設計更具實務導向的課程,建立常態化實習計畫,讓學生在學期間就能熟悉流程與法規要求,例如抗體庫篩選或AI輔助蛋白質設計實作。」期盼透過產官學研密切合作,系統性縮小學用落差,留住更多具競爭力的頂尖生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