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頻率錯覺」?
頻率錯覺(Frequency Illusion),又稱 巴德梅因霍夫現象(Baader-Meinhof Phenomenon),指的是:
當你剛認識一個新概念或事物後,突然覺得它「無所不在」,似乎在生活中頻繁出現。
你並不是突然生活中充滿了那個東西,而是因為你的注意力改變了。
🔍 生活中的頻率錯覺例子
- 🚗 剛換了一台 Toyota,突然發現路上全是 Toyota。
- 🧠 聽到一個冷知識「海馬迴掌管記憶」,接下來一整週各種文章都在提到它。
- 🎬 剛認識一位演員名字,接下來每部電影似乎都有他出現。
- 👶 一個人一懷孕,馬上發現身邊好多孕婦。
這不是世界突然同步了,而是你的「注意力雷達」升級了。
🧠 背後的心理學原理
頻率錯覺的成因來自兩個認知機制:
1️⃣ 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你的大腦會對剛學會的事物提高警覺,開始主動「掃描」類似資訊。
2️⃣ 認知偏確認(Confirmation Bias)
我們傾向注意、記住符合新認知的資訊,忽略其他無關訊號。
這強化了「我真的常看到它」的感覺。
📦 與其他心理偏誤的關聯
- 從眾效應:覺得大家都在談論這件事 → 可能只是你特別注意到。
- 可得性偏誤:你越容易回想起某事,就誤以為它更常發生。
- 錯誤歸因:以為自己與這個事物「有緣」,其實只是大腦的注意力陷阱。
⚠️ 頻率錯覺的影響
- 過度解讀趨勢:以為某事正在流行或爆發,其實只是注意力集中。
- 強化偏見與信仰:你相信的議題越看越多,導致「全世界都這樣想」的錯覺。
- 不必要的焦慮:剛知道某疾病,結果到處都覺得有症狀。
✅ 如何應對頻率錯覺?
- 提醒自己:「這是心理作用,不是世界變了」
- 追蹤客觀數據:不要只靠個人經驗判斷頻率,要看統計數據。
- 檢查自己的觀察樣本是否偏頗:是不是你只關注特定圈層、演算法推薦?
📌 結語:不是事物變多了,是你看見了
頻率錯覺是一種大腦「開了濾鏡」的現象,
它讓我們錯以為「世界也變了」, 但其實只是我們的認知調焦。
認識這種錯覺,能幫助我們更理性地看待資訊的出現與「流行感」,
也讓我們在做判斷時不被注意力牽著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