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框架效果」?
人們對同一訊息的判斷,會因為表達方式不同(正面 vs 負面),而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
簡單來說:
怎麼說,比說什麼更有影響力。
🧠 心理學背景
行為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是這個概念的提出者。
他們曾做過一個經典實驗:
假設爆發一場疾病,可能導致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方案:
- 方案 A:可以救活 200 人
- 方案 B:有三分之一機會救活 600 人,三分之二機會全部人都死
大多數人選擇方案 A(穩定有保障的選項)
但如果把描述方式換成:
- 方案 A':有 400 人會死亡
- 方案 B':三分之一機會 0 人死亡,三分之二機會 600 人死亡
這時候,多數人會改選 方案 B'(冒險選項)
但注意!這兩組其實是完全一樣的結果,只是說法不同。
🔍 生活中的框架效果例子
- 🛒 產品標示:
- 「80%無脂肪」vs「含有20%脂肪」 前者讓人感覺健康,後者讓人有罪惡感,即使內容一樣。
- 💳 促銷標語:
- 「現在買只要 9 折!」 vs 「再不買就漲價了」 前者框在獲得,後者框在損失,影響購買決策。
- 🏥 醫療風險:
- 醫生說「這手術成功率有 90%」比「失敗率有 10%」更讓人安心,雖然數字相同。
- 🗳 政治與媒體:
- 「減稅幫助中產階級」vs「富人再度受益」 立場不同的框架,引導不同群體情緒。
⚠️ 框架效果的影響
- 操縱感受與選擇
- 讓理性被表象牽動
- 行銷與政治操弄常見手法
- 我們以為做出自由選擇,其實是被話術引導
✅ 如何破解框架效果?
1. 試著「反轉表述」來檢查陷阱
問自己:這個說法如果換成反面(得 vs 失),我還會做出一樣的選擇嗎?
2. 看「本質數據」而不是包裝話術
去理解真正的風險、機率、成本,而不是只聽行銷話術。
3. 注意情緒觸發詞
「免費」、「損失」、「只剩最後幾名」這些字眼,常常是框架效果的觸發器。
4. 用中性語言自我思考
「我想要的是什麼?如果去掉這些形容詞,決策會不同嗎?」
📌 結語:別被話術包裝綁住選擇的自由
框架效果提醒我們:
資訊不是絕對中立的,包裝方式本身就會改變我們的選擇。
想做出更理性、更接近真實利益的決策,
請記得:看穿包裝,回歸本質。 因為,換句話說,世界就變得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