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伊朗光輝強大的「薩法維王朝」,以及二十世紀的巴勒維王朝之間,還夾著一個長命王朝:卡札爾王朝,或譯卡加王朝(Qajar Dynasty)
卡札爾王朝無論在伊朗內部、還是在英美史家的筆下,向來聲名不佳。因為該王朝不只沒能完全成功完成伊朗的現代化、發起眾多戰役卻全數失敗,在國內也被人安上「與外國勾結、出賣伊朗利益」的不良形象。不過,輔仁大學副教授,現代伊朗史專家陳立樵在其新書中指出:卡札爾王朝成立時,外在形勢極其惡劣,實有不得已之苦。
卡札爾立國於十八世紀末,當時伊朗已經歷了半個世紀以上的動亂,在高加索、阿富汗等傳統勢力範圍,節節敗退。國內更是百廢待舉。
在對外方面,俄國勢力大張、英國在印度站穩腳跟,傳統敵人鄂圖曼雖然衰退,但仍有一定實力。這使卡札爾無論有什麼想恢復過往光榮的雄心,都必然會引發英、俄或是土的強烈反應,實難有一展鴻圖的空間。
而在內部,卡札爾並沒有足夠的威望,震懾內部分散的各地部落勢力。甚至有史學家指出,卡札爾的命令出了首都德黑蘭,就基本只能看各地酋長臉色。伊朗南部與德黑蘭天高皇帝遠,更是沒把卡札爾看在眼裡。
因而,卡札爾的失敗與其說是統治者能力問題,不如說是內外結構因素,使卡札爾的諸王被迫周旋在不同勢力間,在妥協中尋求僅存的一點自主空間。他們被安上「賣國」的惡名,恐怕也有些不得不然之處。
卡札爾王朝的故事,也凸顯出,事實真相總是多面性的,未必僅僅是外部觀察者描繪的樣子。歷史敘事中,從當事人內部的視角出發,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景色,而注意不同面向、視角的存在,正是歷史可以給人反省的地方。
陳立樵先生的新書《石油、伊斯蘭與自主追尋:周旋在強權間的伊朗》就是一本試圖從伊朗視角出發、重新描述伊朗現代史的一本通俗性著作。是台灣非常罕見的作品。誠心推薦給各位。
又,如果付費會員在明天晚上十一點半前,在方格子或是Patreon帖「《石油、伊斯蘭與自主追尋:周旋在強權間的伊朗》抽書」回覆自己對伊朗史的印象的話,就有機會抽得該書的讀墨電子書版本(僅可在讀墨閱讀器看)。名額有三名,要把握機會喔。

&
圖片一:卡札爾王朝第二代國王
圖片二:陳立樵老師新書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Portrait of Fath Ali Shah Standin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