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朋友找我聊他的行銷卡關。
他說:「我請了一個超有名的行銷顧問,年收千萬的那種。」結果合作第一週,雙方幾乎沒講到重點。
顧問談品牌、講框架、丟模型,但他只想要一個能實際下廣告、整理素材、跑轉換的節奏規劃,磨合一年後,雙方不歡而散。
他問我:「我是不是不夠格請他?」
我說:「你不是不夠格,是你請錯對象。」

我們都太容易崇拜「最強」,卻忘了——適合,才是關鍵。
▌不管是招人、買工具、挑商品
你真正需要的,都不是最頂、最潮、最多人推薦的
而是能跟你一起工作、適配你節奏的「剛剛好」
▌最強,不一定適合你
顧問懂品牌,但你缺的是商品邏輯
工具很猛,但你只有一人操作,流程沒跟上也卡死
人才履歷再美,文化不合就是災難
系統功能再齊全,你用不到就是浪費
你用錯等級的資源,不會加速
只會卡得更慘
▌很多人花大錢請頂規顧問、開高薪找人、買最貴方案
最後卻是——用不到、看不懂、留不住。還加速虧損
因為你要的不是「最強解」,你要的是「能磨合、共振、補位」的那一位
▌買東西也一樣
很多人一腦熱就想做爆款、做聯名、上頂配規格
但你問問客人:真的需要這麼複雜嗎?
有時候他只想要一件:不會漏水、耐摔、剛好放進包包的水壺
▌最怕的,不是買貴用錯
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能一直跟風選擇
我們進百貨公司買的永遠不是最貴的,而是當下「最剛好、最不費力、最不怕用錯」的
要怎麼挑到適合你的人、工具或商品?我自己會問自己五個小問題
➊ 我現在最明確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哪個階段)
你現在是在建東西、維運、還是要放大?
➋ 預測使用場景
這個人/工具會在哪段流程出現?
你需要陪跑?還是代操?還是給方向?
➌ 列出 3 種你最怕的合作模式
怕太慢、怕太抽象、怕沒有 deliverable?
反過來,就是你的篩選標準
➍ 小試一次合作
聊一小時、丟個需求測回應、開一次測試帳號
不用面試、問過往經歷,直接看能不能磨得起來
➎ 寫一句話說明你為什麼選他/它
講不出這句話,就先別買
講得出,就知道你選得對不對
不要用別人的成功,當自己選購邏輯
我們需要的是能一起走完這條路的夥伴,而是「不會把你整台機器炸掉」的那張卡
不是最強才贏,是「跟你搭得上」的選擇,才走得長久、做得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