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證明自己的過程中,驚覺這一連串行為背後是逃避你最不想面對的問題
你有沒有曾經拼命證明自己?每天埋首於自我提升、跨出舒適圈、達成更多、更快、更強 - 只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夠格、夠努力、夠成功 … 直到某天深夜,每天都精疲力竭的你突然停下來想: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這正是我 2017 年 9 月獲選 World Technology Conference 台灣新創代表,10 月獲選全台灣前五大網路新創並登上知名科技專欄報導後,回歸校園生活的轉捩點。
回歸校園生活的第一週,我就推開了從來沒想過的一扇門 - 校園心理諮商室,即使相隔近十年,一位地中海,面容消瘦黃潤帶有些許朝氣,身穿黃黑色格子襯衫與休閒褲的阿伯,面帶微笑的請我坐下。第一次踏進心理諮商的我,還有些不自在,完全不同於在國際矽谷天使投資峰會那捨我其誰的姿態,我斷斷絮絮地敘述自己在這兩年的過程中,有如一把孤寂的剃刀一層一層刮開我內心渴望與他人連結的外皮,當我回到校園沒有人可以跟我分享喜悅、辛酸及澎湃的感覺時,那酷似堅強的盔甲應聲崩解了。
聽完後,花甲之年的阿伯語帶溫和地對我說:「你做得很好,與一般大學生不一樣,不只是玩社團或異性交往,對你未來是有幫助的」,然而,這些話霎那間變成一根長矛掃掉我遮蓋不敢面對的情感面紗。2015 年 10 月 15 日,在台北萬豪酒店,由遠見文化所舉辦的世界趨勢論壇,活動名為 30 青年創新實驗室,當時,19 歲的我,坐在富麗堂皇的會場大廳聽著 AppWorks 創辦人林之晨分享赴美回來創辦加速器的旅程,正當冒險的火苗點燃我渴望走向世界的內心時,主持人王文華向在場來賓問到:「有誰願意分享自己創業的意願,並且貼文在社交媒體上」,一隻手立即高高豎起,我站起面對林之晨與王文華走來與我對談,並且將想創業的信念放到當時還盛行的臉書,受到現場平均比我大上一輪的喝采背後,是我在大學社團不敢面對的人際羞澀與做事失敗!
當時,我是 AIESEC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的大學幹部,憑藉著敢說敢做的個性,在升上大二的暑假參與了很多跨校營隊,並擔任高中營隊隊輔與校內活動主持人,受到這跨國行社團領袖精神的感召,我突然開始思考怎麼帶領大家去做些不一樣的事,想像自己能夠回到國小孩子王的時期,帶給大家特別且有趣的旅程,但事務處理的馬呼,好高騖遠且急於表現的心態,讓當時的會長與其他學長姐對我沒有特別信任,也因此在僅擔任幹部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就離開社團,看到眼前創業這更遼闊的大海,覺得是我可以證明自己的道路。
主修國際貿易的我,因應當時 VR 議題的爆發,開始自學程式,積極找各種程式及創業競賽參加。即使一開始對於程式邏輯與問題除錯完全沒有概念,但對新科技的好奇與發揮創意的渴望讓我不畏疲勞的學習與比賽,更時常翹課待在學校圖書館練習程式到閉館,當時的我,從沒好好問過自己這麼拼最終為的是什麼?只想著站上舞台領獎,享受著台下同學歡呼的景象,透過努力去避開校園人際關係的殘缺,回想起來,這正是心理學的「補償式動機」(compensatory motivation),透過「過度努力」的極端行為去抵銷內在的空洞,證明自己的背後是社會功能性的逃避,無法釐清內心真正的不安,白話文來說:是害怕自己不夠好,不被愛,不被需要!
故事到這裡,我想問你是否在全力拼搏下問過自己這三個問題
- 我是在解決什麼問題?還是只是讓自己看起來有在動?
- 我是否用成就來掩蓋恐懼?而恐懼的本身是什麼?根源來自哪裡?
- 如果我停下來,最終會面對什麼不願直視的空洞?
In your pursuit to prove your worth, are you unknowingly escaping the very fear you need to confront?
多數人創業,初衷是夢想;但實際驅動行為的,往往是內心的缺口、恐懼或積攢已久的渴望。
這篇文章,我們不講市場經驗或成功細節,而是拿著一盞燈帶你快速體驗我心理上的自我交戰。
關於我如何以大學一年,從全球性創業競賽得獎到獲邀世界科技大會新創代表,如何以大學生身分槓桿台灣新創資源,以 0 元打造企業級影像辨識軟體,打入海外市場的故事,則會在明天的 Podcast 上與大家分享
我們期待透過一篇篇的 2000 字文章,帶你深掘商業失敗背後的心理因素,精準鍛鍊創業家須具備的心態與思維:
以一個觀念 | 給你親身經歷的失敗與成功案例,提供如何套在自己身上應用的方法
用兩個語言 | 英文帶你重點複盤概念,列點回家任務,最後用一句英文與日文作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