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可能是因為教師罷工連署的影響,也可能是部分老師將「濫訴問題」整理後在網路上廣泛流傳,讓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開始發聲,希望社會能正視教師當前所面臨的困境:學生權益日益高漲,但老師卻幾乎失去了管教的空間;Z世代習慣仰賴手機和平板,來自師長與父母的提醒往往成了背景音;社群媒體的過度使用,也導致心理困擾的學生比例大幅上升,出現拒學、自傷、霸凌,甚至是對人際界線毫無尊重的行為。
身為一名老師,我對這些問題自然感同身受。某天如往常一樣在網路上「海巡」時,看到一位網友留言:「學校教育已經是夕陽產業,當然會變成這樣。」這句話簡單到幾乎無須解釋,卻讓我想了很久。
多年來的批判思考訓練讓我知道,那不過是個人觀點,並非事實。但現場的亂象,卻是赤裸裸的現實。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學校行政、動輒得咎的第一線老師、集體被教育熱情與責任感綁架的班級導師,到那些上學只為了發展友誼的學生……整體社會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使得不只師生關係緊繃,連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充滿了提告風險。
這樣的教育現場,已經偏離了「適合孩子成長」的初衷。學校應該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場域,讓學生可以試誤、練習,在低風險的環境中承擔自己行為的責任。但如今,許多家長不只用放大鏡檢視老師,也用放大鏡看待自己孩子的同儕。只要一有越界行為,提告往往成了首選,讓整個校園充滿防備與焦慮,大家都疲於奔命,根本無暇關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這樣的教育,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那麼,我們真正想要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AI剛問世時,普遍認為老師因為與人高度互動、不易被取代。但時至今日,在一個「人人自危」的教育環境中,老師越來越被要求「依法辦理」。許多原本仰賴專業判斷處理的突發狀況,現在都有了SOP。這固然降低了教師的法律風險,但同時也讓「被AI取代」變得更加可能。
例如,美國德州的一所 Alpha School,學生每天只需透過平板向AI老師學習兩小時,學校裡沒有教師,只有所謂的「引導者」,提供學生一些自學方向的建議。而這樣的學習模式,卻讓這些學生的測驗成績大幅提升,進入全美前2%的行列。
這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的傳統教育,到底幫助了學生什麼?又阻礙了他們哪些潛能的發展?
我始終相信,教育是必要且不可或缺的,只是它的形式可以改變。老師不一定永遠都要站在講台上「授業解惑」;我們也應該承認,自己在某些知識領域不如AI強大,讓孩子在知識學習上向AI學習、實現真正的個別化教學,是未來可行的方向。這同時也能減輕老師過重的負擔,讓我們能把更多的時間與心力,投入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在這個充滿科技的世界中,與他人、與環境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如果我們願意重新定義老師的角色,也許,我們就能讓教育重新找回它的意義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