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或者說最近——可說是瘋狂學習週,但是我一直謹記的一件事是,不能只學不用,不然就是在浪費資源和精力!今天跟大家聊聊,我是怎麼進行輸出。
什麼是輸入
「輸入」我定義是主動接收新知識的過程,比如聽課、看書、閱讀文章、觀看教學影片等。這些行為讓我們獲得新的資訊和觀念,是學習的第一步。
為什麼輸入讓人愉快
- 輕鬆獲得成就感:只要閱讀或聆聽,就會覺得自己進步了。
- 新鮮感與好奇心:接觸新知識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人感到愉快。
- 沒有壓力:輸入階段通常不需要立即展現成果,心理負擔較小。
什麼是輸出
「輸出」是指將學到的知識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寫筆記、教別人、討論、發表心得、實際應用等。
為什麼輸出讓人不愉快
- 需要思考與組織:要把知識說清楚、寫明白,比單純接收困難。
- 容易暴露不足:輸出時才發現自己哪些地方沒懂,會有挫折感。
- 擔心被批評:公開分享時怕出錯、被質疑,心理壓力大。
如何輸出更快速
快速整理學習內容的高效方法
1. 條列重點法
- 直接用簡短句子列出3~5個最重要的重點,避免長篇大論,只抓核心。
- 適合課後10分鐘內立即完成,快速又清晰。
2. 表格/對照整理
- 將需要比較或分類的內容(如優缺點、不同概念、前後差異等)用表格呈現。
- 表格讓資訊一目了然,尤其適合複雜或多項目內容。
3. 心智圖/樹狀圖
- 利用X-Mind、Notion、手繪等,將主題、分支和細節用圖像連結,視覺化知識結構。
- 適合整理大範圍或多層次內容,能很快看出全貌。
4. 摘要法
- 用2~3句話,總結這次學習的主旨或收穫。
- 可作為社群貼文、心得開頭,快速又利於曝光。
5. 口訣/圖像記憶
- 把重點編成簡單口訣、順口溜,或用圖像符號輔助記憶。
- 尤其適合需要背誦或記憶的內容,整理時更快上手。
6. 一分鐘語音/錄影整理
- 直接用手機錄下你對這次學習的1分鐘總結,事後可用AI工具(如ChatGPT)協助整理成文字重點。
- 既省時又能馬上輸出,適合邊走邊做。
7. CODE筆記法
- 蒐集(Capture):記下關鍵資訊或靈感
- 整理(Organize):分類歸納
- 萃取(Distill):挑出最精華的20%
- 分享(Express):用自己的話再說一遍或發表
每個步驟都可快速完成,最後一環「分享」也利於曝光。我曾經寫過另外一篇文章,也是在講這件事《30分鐘出刊講座心得,讓你無痛變身自媒體》
輸出的必做擴大方式(行銷實戰版)
在行銷領域,將學習成果輸出並有效擴大影響力,已成為個人品牌經營與內容行銷的核心策略。以下是幾個具體且實用的做法:
1. 標記(Tag)相關人物或品牌
在社群貼文中主動標記(@)講師、作者、同學或相關品牌,不僅展現你的學習態度,也能讓對方看到你的內容,提升互動機會。
這種做法猶如在社交圈主動發邀請函,讓更多人參與討論,進而擴大內容曝光與社群連結。
2. 善用主題標籤(Hashtag)
- 選用精準且熱門的主題標籤(如#行銷學習、#講師名字、#今日心得),有助於讓貼文被更多有興趣的受眾發現,增加觸及率與互動。
- 建議結合品牌專屬或活動專屬的Hashtag,強化識別度與社群黏著度。
3. 內容跨平台同步推廣
將你的學習心得、重點整理或實作成果,同步分享到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不同平台,並利用各平台的標記與標籤機制,形成流量循環。
4. 公開感謝與引用
在貼文中直接寫出講師、作者或主辦單位的名字,公開表達感謝或引用其觀點,容易獲得對方回應或轉發,進一步擴大內容影響力。
5. 主動發問與互動
在分享內容時提出問題,邀請被標記的人或社群夥伴一起討論,提升參與度與內容熱度
輸出的必做擴大方式(付費限定內容)
tag這件事情的反應其實滿兩極的,有人喜歡收到,但有些人會覺得這是蹭人脈的方式;但是如果是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