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顧問,是一位教練,也是一名農夫。從今天起,多了一條斜槓,
這是一個與你探索幸福、實踐幸福的空間
大約是十年多前,在一次在鄭州的工作坊中,聽到了關於幸福的分享,從那時在心中就留下了一顆種子。這幾年在做企業培訓時,多多少少都會帶到這個話題。直到2020年,有一家外商公司對幸福這個主題感興趣,為此為他們設計了一個系列的線上課程。後來持續做了一些探索與沉澱,並給不同客戶分享。幾年的過程中,自己有很大的收獲與幫助,因此,才會催生這個念頭,想在這裡,邀請與更多的朋友一塊好奇與探索,與大家一起學習與成長….
此刻,我想邀請你放慢腳步、安靜下來
和我一起思考,一個簡單、也是深刻的問題:「什麼是幸福?」
對我來說,幸福是一場旅行,去年全家一起去了加拿大,看了冰川與草原,踏上夢寐以求的夢幻旅程,在國外民宿的廚房,看著兩個孩子一起準備早餐;
對我來說,幸福是一次小聚,與四十多年的老朋友相約,聊聊近況、說說往事,一同暢想,一同感慨;
對我來說,幸福是一種陪伴,每年的二三月,插秧之後去巡田,看著秧苗從水面之上一點點逐漸長高,每次去也不一定做些什麼,只是一種守護,懷抱著樂觀與希望。只是一種凝視,在大自然中獨處卻一點也不孤獨的滿足。
你呢?對你而言,「什麼是幸福?」
我們從一個最現實的層面開始,大多數的成年人都有工作,都在追求並累積財富,而讓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你認為錢能買到幸福嗎?」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這可能是,我們常聽到、但很難回答的問題之一。
如果錢能買到幸福,為什麼在西方發達國家,會有那麼多富人憂鬱、焦慮,甚至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想要尋短?相反的,有些生活在開發中國家、住在偏遠小鎮、收入不高卻家庭和諧的人,卻每天笑得開心又滿足?
幸福,我們總是在追尋,卻又常常無法真正看清、抓住它。
今天,我想和你一起走進「幸福」這個話題,看看幸福像什麼,想想看它是怎麼來的,又該如何留住它。
8-9年前我有一個客戶,公司規模很大,我給他們做人資顧問,也是總經理的一對一教練。這位總經理,四十多歲,事業有成,有豪宅、有名車,受到許多人的尊敬、羨慕。
在教練的過程中,知道他身體不太健康,腸胃消化不太好,也常失眠,每天充滿了各種會議、營業數字,解決公司大大小小的問題,晚上也常常有商界朋友與廠商的應酬,假日也一樣。
有一次教練時,他告訴我,自己很懷念創業初期,帶著伙伴打拼的日子,雖然公司小,很忙碌,但很快樂,沒有現在這麼身不由己,不像現在只有責任感與壓力,卻沒有熱情與滿足的狀態。他知道自己會堅持下去,但似乎少了什麼。
這並不是個特例,在我的顧問生涯這十五年來,認識了一些企業負責人與高管,從旁人眼中,他們都是「人生勝利組」,雖然擁有了很多很多,卻少了「感受幸福」的能力。
有兩個不同的提問方式:
一個是:「擁有什麼我們會感到幸福呢?」,另一個是:「我們如何能感到幸福呢?」。你能感覺到細微的差異嗎?
第一個的提問是假設是在我們之外,有某種讓我們幸福的事物,得到了就會幸福,反之亦然。
第二個的提問則沒有這種假設,而是假設我們內在有某種能力,好像我們能聽、能說、能笑、能哭、能彈琴、會游泳,而這種能力能讓我們感覺到幸福。
有一個心理學名詞「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意思是——幸福,不取決於我們擁有多少,而是我們如何看待我們擁有的,體驗我們擁有的,而因之產生的感受。
我記得剛認識太太的第二年,我們沒什麼錢,租了一個房間,裏頭什麼都沒有,我們買了一個床墊、一組桌椅、一個塑膠衣櫥,就這樣,我們生活了大半年,那段時間我們常常去窮遊,吃路邊攤,但很快樂,留下了許多美好回憶。
現在我們在一起25年了,幾年前,我們看中了一個透天,有位設計師朋友替我們做了很棒的室內設計,並定制了全套木製家俱,房子裏什麼都有了,全家一起玩桌遊,一起動手料理,一起分享心情,我們很滿足,也留下了許多美好回憶。
前後的居住環境天差地別,但都能從中找到幸福。你覺得呢?
當然,幸福也不全然只依賴主觀感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當一個人的年收入達到7萬5千美元後,即使再增加收入,幸福感的提升卻不會明顯。當然,這個數字可能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之間,會有所不同。
從這個研究可知,金錢確實能提升幸福感,但只有在基本需求尚未滿足時最有效。
如果你沒有錢,連出門去吃頓飯、身體不舒服去看病、孩子生日時想買個禮物,以上種種都有困難時,當然會影響幸福感。但當這些基本需求能被滿足時,決定幸福的因素,更多取決於我們如何詮釋和如何體驗自己的生活。
當我們具備了可以活在當下、能重新詮釋、深刻感知的「能力」。
我們也可以從過去的「心隨境轉」,走向未來的「境隨心轉」,似乎,幸福的旅程,也向我們逐漸展開而變得更清晰了。
不同地區或文化的人們,看待幸福方面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我們看看鄰近的日本,「Ikigai」這個詞代表「生活的意義」,他們認為,幸福來自於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並投入其中;也許,這就是職人精神在日本特別受推崇的原因了
在遙遠的北歐,幸福被認為是一種平衡的狀態,丹麥語中有個詞「Hygge」,這是他們推崇的,它表達的是簡單、溫暖、自在的生活方式,生活不一定要擁有很多,也不一定要很奢華,這是屬於北歐的幸福。
在美國,很強調個人目標和夢想的實現。社會鼓勵追求「美國夢」,鼓勵每個人去發掘並追求自己的理想,無論是創業、學術、藝術、運動…等各個領域,人們普遍認為,實現個人理想能提升幸福感。
在華人文化中,幸福感往往與社會規範與群體價值觀相連。許多人認為有穩定的家庭、優秀的子女、體面的社會地位與事業成就,就是幸福的象徵。傳統儒家所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剛才分享了幾個不同地區的幸福觀,接著我們來看看,個體差異如何影響幸福感呢?
近年來MBTI很流行,在與朋友閒談中,常常聽到E人與I人,也就是外向者與內向者,兩者對幸福的看待也很不同:
- E人,外向者:可能需要頻繁的社交互動來感到快樂;
- I人,內向者:則可能更享受獨處與深度思考的時光。
像我自己就是個I人,很能理解並享受獨處的自在與閒適。
有些人認為自由很重要,能隨心所欲地支配時間與做出選擇很幸福,因此他們選擇保持單身;
有些人認為歸屬感很重要,感受被愛、被需要,也能愛人、照顧人很幸福,因此他們選擇走向婚姻。
一樣米養百樣人,不論是個性,或是價值觀,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
幸福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你的答案呢」?
最後,我們來區分兩個詞:快樂與幸福,快樂與幸福有什麼不一樣?
很多人會把快樂(Pleasure)和幸福(Happiness)混為一談。
快樂是什麼?
快樂是吃到一塊美味無比的甜點,聽到一首讓人忍不住哼上一句的歌,或是當你收到一份渴望許久的禮物時,心中升起的愉悅感。
幸福呢?
幸福是一種更深層、更持久的滿足,它比較不是短暫的感官刺激,而是一種內心持續感到的喜悅與充實。
舉個例子,喝一杯珍珠奶茶會讓人快樂,但如果連續喝上三杯,可能就不快樂了,或每天都來一杯,可能會成為負擔;
相反的,當我們與他人建立了一段深厚的友誼,或者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與成就感,這時引發的滿足感,卻能長久地滋養我們。
我們容易被「快樂」的瞬間吸引,卻忘了問自己:這些短暫愉悅的總和,真的能讓我幸福嗎?
快樂,要去做些什麼才有,而幸福,即使你不做什麼,也也能感知它常伴左右。
來到尾聲,今天,我們聊到了關於幸福的三件事:
- 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是一種生活的選擇,是一種體驗的能力
- 幸福沒有標準答案,不同地區的文化,不同個體的性格與價值觀,讓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感知都有差異
- 快樂與幸福不同,短暫的快樂不一定能帶來長期的幸福
那麼,如何開始讓自己更幸福呢?
這裡有一個小小的實踐行動:
「從今天開始,每天記錄一件讓你微笑的事,並問自己『什麼原因,它對我很重要?』」
這樣的練習,能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真正重視的,也能讓我們對於「幸福是什麼」,變得更敏銳而清晰。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訂閱 《做自己的幸福教練》,我們下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