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同事離職了。
早上告知主管,下午就收拾東西,明天不必再來公司。離開時,組員們只是淡淡地點頭致意,沒有合照、沒有起身相送,可以說是黯淡退場。
畢竟只是剛加入三個月的新人,若是期待落差太大、自行選擇離開,也無可厚非。但直到他離開後,我看著資深同事們在群組中熱烈地討論,我才驚覺:原來我對他的三個月表現也有很多情緒。那股情緒,來自兩個地方:
一方面是我發現,這幾年下來,我已經在心裡建立了一套職場價值觀;另一方面,這位同事也勾起了我對過去那個三個月就離職的自己的回憶——那時候,我也曾這樣痛苦、無助、崩潰。距離當時的自己,原來我已經走了好遠。

他踩中了我所有的雷點
我對這位同事的情緒很深,倒不是因為他的離去,而是因為他讓我看到一個我不願再回頭的版本:
- 他對工作內容不滿意,但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只是不斷向同事抱怨。
- 他總是想太多做太少,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卻拿不出相應的努力。
- 對批評建議極為敏感,第一反應是解釋或辯解,而不是消化或反思。
他頻繁請病假,指責同事太嚴格,抱怨任務不擅長,被交辦的事情也時常沒有如期完成。作為一起工作的人,真的感到很疲憊。
但捫心自問:當年的我,真的有比他好多少嗎?
那年,我也是三個月就離職的人
我曾經跌得比他還慘。
畢業後進入第一份新創公司的行銷工作,我就像是一張白紙,還沒來得及理解部門在做什麼,就被丟進各種任務裡:辦記者會、設計網站、對接銀行,樣樣都來。但沒有人帶,沒有 SOP,犯錯就要自己扛。當時真的犯了好幾個大錯,現在回想還是會汗顏。
那時的我,除了對工作感到無所適從,更痛苦的是來自同儕的冷漠與孤立。同組同事從未答應過我的午餐邀約,我總是一人吃飯,更不用說期待來自同部門同事的援手與關心了。
我認為那段經歷是職場霸凌,為此掉過無數次眼淚。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無力與渺小,情緒一碰就碎,沒有任何出口。三個月後,我在筋疲力盡中遞出離職信。
現在的我,已經走得很遠
多年後的今天,我早已不是那個害怕犯錯、躲在角落不敢提問的新人。我有能力帶人、有節奏完成任務、也有餘裕安撫別人的焦慮。
所以,當我看到這位同事一再重複我當年犯過的錯,雖然我也能理解他的不成熟,但我心裡吶喊的最大聲音不是「我懂你」,而是——
「你不能一直用這種方式面對世界。」
職場不是學校。出社會之後,再也沒有人會為你負責。同事對待彼此客客氣氣、互相幫助,是職場專業的體現,但絕非把個人的情緒跟感受置於最優先,光期待其他人會直接告訴你標準答案,或是事事要配合你的方便或習慣。
現在的我,更相信個體心理學:每個人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對幫助我的人事物心懷感恩,但不再對其他人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更不把每個人的善意當作理所當然。
自己變強,自然就有選擇的權利。
後記:那個三個月離職的我,謝謝你走過來了
也許每個剛進入職場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撞牆期。
有人三個月就離開,有人撐三年才崩潰。但無論怎樣,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職場現實的撞擊,都是深刻且難忘的。
謝謝當年那個一無所知的我,撐過了那段孤獨與自我否定。也提醒現在的我——我們永遠可以同理曾經的自己,但不需要為任何人重新走那一遍。
我相信這位同事在後續的職場之旅中,也會慢慢領悟、有自己的心得——就像我當年離開那家對當時的我確實太過艱難的公司後,才有機會在下一家公司打下紮實的行銷基礎,並在一連串的歷練中累積出我自己的價值觀。
不是我們不努力幫他,而是他目前的人格成熟度與心理結構,還接不住我們團隊的節奏與文化。但那不代表他沒有潛力,只是階段不同、位置不同,需要時間去找適合發揮的地方——就像當年的我一樣。
有時候,經歷的一切也許都是必然。祝福他,也祝福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