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彷彿中了一記叫做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吹箭,症狀是持續焦慮。直到出社會工作十年的現在,我仍持續在找尋解藥,有時服用「工作狂」或是「成就感」會讓我覺得緩解一些,而副作用則是心悸以及「冒牌者心理」。
出社會之後我才第一次被「鄉下小孩」這四個字砸到。
這裡的鄉下不是任何關於地理位置的意思,而是指來自再普通不過的家庭背景、沒有非凡的生長經歷與人脈網絡、沒有炫目的學歷光環,社會經歷簡單純粹,原生家庭小巧平凡,打打罵罵,物質不匱乏,心靈不豐富,不愁吃穿也不懂社會叢林的複雜運作,對人生/職涯/財務規劃更是一知半解。
大學前三年,我過得瀟灑隨性,把體驗人生當作主修,社團活動當作輔修,其他課業則只是有空再修,完全沒想過畢業及履歷這檔事。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同學一個接一個消失在課堂上——不是退學也不是翹課,而是去國外交換、去考歐洲碩士、去百大實習。那時我倒抽一口氣恍然大悟,原來未來不是單單憑期末考分數劃位的耶! 豐富又亮眼的經歷可能才是最終決勝關鍵。
我對於自己遲來的頓悟又氣又急,苦惱焦慮得在宿舍躺了一天。隔天早上起床,吃了一口宿舍樓下的Subway。大學三年以來我每天總是很期待起床後的第一餐,從沒有錯過,這一天卻因焦慮而乾燥的口腔再也無法吃下第二口,我知道自己是真的很憂慮,我把subway放下,匆忙跑進學校把還來得及登記的實習方案全都填上名字,不管它適不適合,不管它是否與未來職涯有關聯,至少先讓履歷「有東西寫」。
從頓悟的那一刻開始,我彷彿中了一記叫做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吹箭,症狀是持續焦慮。直到出社會工作十年的現在,我仍持續在找尋解藥,有時服用「工作狂」或是「成就感」會讓我覺得緩解一些,而副作用則是心悸以及「冒牌者心理」。
履歷有東西寫之後,登出校園之後,挑戰才真正開始。實際上連上班服裝對我來說都是一個讓我苦惱很久的挑戰。拉著爸媽陪我去買衣服,最後在服飾店經歷一番對我的身材品味大批鬥之後,終於硬湊出薄薄皺皺的襯衫西裝褲、圓頭低跟鞋,搭配上我的討好型人格與不懂得捍衛自己的那接近0的底線原則,我簡直像極了外商公司裡的臨時演員,感覺自己完全不屬於這裡。同事眼中的我,是好說話的鄉愿代表;老闆眼中的我,沒有,老闆眼中還看不到我。
鄉下小孩這四個字悠悠地砸到了我頭上,進入外商從來就不是故事的結局,而是一個起點。後來的我才發現,除了工作本身,我還必須接下一個更艱難的任務:從心靈認知開始,進行一場由內而外的自我改造。在這過程裡,我跌得滿身傷痕,不過清創之後,總是能慢慢長出新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