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拿大學德語教學系校友專訪──余科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這次我們邀請了耶拿大學德語教學系的校友──余科瑩,來擔任我們的受訪嘉賓。科瑩畢業後仍在德國生活與工作,就讓我們來看看德國的學習之路是如何影響科瑩的吧!

raw-image

 姓名:余科瑩

背景:中國江西人,耶拿大學德語教學系碩士畢業。目前居住在德國,為跨境電商客服專員,專門負責產品諮詢、售後服務,以及亞馬遜平台的管理。

 1.  選擇在德國攻讀德語教學碩士學位的原因?

 選擇在德國讀研究所是因為大學就是就讀德語系,畢業之後想以德語作為主要工作語言,但當時的語言水準還不足以讓自己找到滿意的工作,所以選擇來德國深造。

 2.  你是如何選擇你所就讀的德國大學和碩士專業的呢?該校在德語教學領域有哪些吸引你的特點?

 德國研究生的選擇非常受限,只能選擇與大學相同專業方向繼續就讀,所以只能在三個方向中做選擇:德語文學,翻譯和德語教學。考慮到德語文學之後的低就業情況和翻譯的高難度和低錄取率,所以選擇了德語教學作為研究生的專業,同時相較於純文學類,自己對實踐類的知識更感興趣。

 耶拿大學為德語教學領域排名前十大的學校,除了專業的教資和學習環境,還提供了非常多的實踐機會,恰好滿足了我對這方面的需求,所以當時選擇了耶拿大學。

 3.  在德國求學期間,最大的學術挑戰是什麼?如何克服這些挑戰?

 在德國求學期間最大的學術挑戰是需要較好的學習自發性,這一點和亞洲的學習環境不太一樣。從小我比較習慣於被老師安排如何學習,甚至在大學期間論文題目的方向也會規定在一定的範圍內。到了德國大學,無論是上課還是課後,想要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必須得先有主動學習的意識,主動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學習計畫,主動去瞭解自己想要研究的內容。剛開始讀研究所的時候花了整整一個學期來適應這樣的節奏,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語言程度上還不足以參與課堂上的討論。之後在學習上就比較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主動學習的習慣,並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以至於在準備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時候不至於慌亂無措。

 4.  你在德國求學的過程中,有哪些特別的教育方法和經驗對你的學術成長產生了積極影響?

 Seminar(研討課)是個很有趣的課堂形式。因為在我念大學期間,儘管是不到二十人的小班教學,採取的也是Vorlesung的課堂形式,即老師在上面講課,我們在下面做筆記。耶拿大學德語教學專業的課程基本上都是Seminar的形式,所以多了很多的討論和發言的機會。雖然我不屬於喜歡在課上踴躍發言的那群學生,但是也對自己的主動思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經常會思想,如果我要發言的話,針對這個主題我有哪些想法?學習從而變得更為主動。在這裡,所有的想法和觀點都是被允許的,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氣氛很融洽,某種程度上這種學習也影響到了我後續的工作和生活,是一個很不錯的體驗。

 5.  完成碩士學位後,你對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有什麼期望?你的所學與現職如何做結合?

 完成碩士學位之後,我並沒有按照正常的軌跡去當德語老師,因為耶拿大學在畢業前有提供實習的機會,讓我能提前體驗一下在教學機構當老師的感覺。也因為有了這個試錯的機會,瞭解到這個職業並不是很適合自己,所以畢業之後選擇了文化交流的方向做了幾個實習。

 由於一些其他的原因,現在也並沒有在繼續做文化交流或者和德語教學相關的工作,但由於本身還是在德國,所以在德國的留學經歷或多或少能起到一些作用。不過我認為人生漫漫,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一直在同一個方向耕耘,也有很多人依舊在找尋自己熱愛的途中,所以重要的不是學習到了什麼知識,而是學習的方法,以利在未來的生活中碰到類似的問題時可以舉一反三。

 6.  對於想在德國攻讀學位的學生,你有哪些建議和心得分享?

我給的建議是做好享受孤獨的準備。雖然說德國的生活並不乏味,但是肯定有很多困難是需要一個人去面對的。尤其剛來到這個陌生的環境還不適應的時候,像是遇到問題卻不知道找哪個機構求助的時候,亦或是深夜一個人在圖書館備考的時候等。但是我在這裡也收穫了很多溫暖和愛,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7.  在德國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適應當地的文化和語言環境的?

 我認為德國相對來說還算是個包容的環境,任何的文化和習慣在這裡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對於個人來說,我認為最需要做到的是保持開放心態,但不必強求。

在剛開始來到德國的時候,我非常渴望自己能融入當地的文化:我嘗試吃他們喜歡吃的東西、聽他們聽的歌、希望交到很多德國朋友、和他們去一樣的派對。堅持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這不是我喜歡的事情,每次做完這樣的社交之後都很疲倦,辛苦交到的朋友慢慢地也因為沒有共同話題而疏遠,不喜歡吃的東西再怎麼嘗試都不會喜歡。所以現在也不會勉強自己,選擇做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自然而然會被吸引而來。

 如果是剛來念書,我會建議不要帶著偏見和執著,多去瞭解不同的事物,世界很大,不一樣的人很多,瞭解完就可以更自由的做選擇。同時也可以鍛煉到自己的語言表達,事實證明書本上的知識遠不如飯後閒聊來的豐富。

 8.  你對耶拿的第一印象?

 剛抵耶拿的時候我是在一個比較偏遠的小火車站下車(耶拿雖然是座小城,但因為地形狹長,所以一共有五個火車站),所以對耶拿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城市也太鄉下了吧,但瞭解之後會發現耶拿其實是一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美麗小城。

 9.  在耶拿生活時,最印象深刻或是最難以忘懷的事?

 最難忘的是和朋友們在圖書館一起備考和寫論文的那些日子,課業壓力再大,也還是少不了在一樓喝咖啡、吃甜點,一起聊天的小憩時光(耶拿大學圖書館的椰絲巧克力真的很好吃)!

 10.在德國生活開心快樂的秘訣?

 其實德國的生活相對簡單,如果你有雙發現美的眼睛,我會把夏季的鳥鳴和初秋的紅葉都推薦給你,這些是我在德國這些年依舊感覺到美好和讓我快樂的事物。或者可以嘗試把自己當作容器,吸納所有的好與不好,讓它們在其中歷練融合,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收穫一個更自在的自己,能感受到更加純粹的開心和愉快。

 11. 德國的學業或生活態度對於職業上/生活上的影響?

 在德國的學習過程讓我開拓了自己的眼界,切身體會到大千世界,各有不同。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的觀點和態度時,能夠更平和地換位思考。

 12. 德國生活與亞洲生活最大的差異及如何克服?

 我認為最大的差異在於群體性。可能因為自己在德國是個外國人,所以當你不願意強行融入某個群體/社會的時候,你可以做一個局外人。作為多種族社會,德國對「局外人」的存在也較為包容,所以有了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去探索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少了那些「必須」和「義務」。 然而這些在亞洲可能比較難實現,尤其當你可能還處在人生探索的階段,並不知道哪樣的生活更適合自己,有時候就已經不自覺地被大環境包挾,隨著社會潮流開始奔跑起來,卻不知道會跑向何方。

 13. 畢業後為甚麼選擇留在德國生活?

 我是一個很注重自我感受的人,認為活在當下遠比追尋虛無縹緲的未來更加重要,這樣的生活可能在德國比較容易實現,所以最後選擇留在了德國。

 14. 哪個德國景點/城市你最推薦給其他人?原因為何?

 我很喜歡德國博登湖旁的康斯坦茨,是一座很美的沿湖小城。因為現在的家離這個城市比較近 (開車不到兩小時的距離), 所以經常心血來潮會去那邊走走。僅僅是小城逛逛,湖邊曬曬太陽就很愜意了。 城市的每一棟建築、每一個角落、每一處湖畔都可以成為一個風景,不同的季節也有不同的美,非常推薦給大家。

 15. 你最喜歡德國的一個特點?

雖然德國這些年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經常被詬病,例如德鐵誤點、罷工、官僚作風導致辦事效率很低之類的,但相比於其他的歐洲國家,還算是比較宜居的。

我個人最喜歡德國的一個特點是我在這裡可以生活的比較隨性和自在。看上去似乎無欲無求,職場上和生活上也沒有很明確的奮鬥目標,但其實我只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努力,好好地對待自己,過好每一天。而且也沒有人會來過度干預你的生活,並用較為單一的成功標準來要求你,或者也可以說年過三十也不擔心親戚朋友來催生。在工作之餘還有很多的時間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關心自己感興趣的事,說不定再過幾年又去學另一個專業呢! 在這裡我可以擁有對選擇保持開放性態度的「個人自由」,很期待看到自己不被定義的未來會是怎麼樣的。但其實這個特點不限於德國,只要自己有堅定的內心和目標,在哪裡都可以獲得這樣的自由。但是在德國的生活讓我體會到了這點的重要性,所以也成為了我最喜歡的德國的一個特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u-Chi Hsiao的沙龍
0會員
9內容數
Hi!我是郁祺,是一名德語老師,也是文字創作者。擁有熱愛語言的靈魂,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認為學習語言不僅是語言的累積,更是對於異國文化與自我的探索。嗜書並對旅行成癮,喜歡沉浸在文字海中,對於復古的事物毫無抵抗力,因此偏愛閱讀歷史與造訪歷史古城,希望透過文字傳遞知識與溫暖。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漢陽大學師生重返真理大學展開新一輪交流 今年,來自姊妹校漢陽大學中國學科的師生再次來到真理大學,展開為期12天的華語學習及台灣文化探索之旅。這次是漢陽大學第8度來訪,為期兩週的交流活動在真理大學的校園內圓滿展開。在成果發表會上,教務長林志斌、主任秘書李宜芳及英美系蘇淑卿主任全程觀賞並鼓勵學生們繼續
Thumbnail
漢陽大學師生重返真理大學展開新一輪交流 今年,來自姊妹校漢陽大學中國學科的師生再次來到真理大學,展開為期12天的華語學習及台灣文化探索之旅。這次是漢陽大學第8度來訪,為期兩週的交流活動在真理大學的校園內圓滿展開。在成果發表會上,教務長林志斌、主任秘書李宜芳及英美系蘇淑卿主任全程觀賞並鼓勵學生們繼續
Thumbnail
好久不見楊校長, 鵬程萬里任翱翔。 念屏工時,楊校長還是學校的老師,後來兼任訓育組長,之後是輔導室主任。 和楊校長上一次見面是在2014年的成果發表音樂會上。
Thumbnail
好久不見楊校長, 鵬程萬里任翱翔。 念屏工時,楊校長還是學校的老師,後來兼任訓育組長,之後是輔導室主任。 和楊校長上一次見面是在2014年的成果發表音樂會上。
Thumbnail
在參加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所舉辦「公眾表達菁英班:運用聲音提升專業快速清楚表達」後,我對如何運用聲音提升專業、快速、清楚地表達有了全新的理解和體驗。這不僅是一次語言技巧的提升,更是一場對自我形象和表達能力的深刻洗禮。
Thumbnail
在參加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所舉辦「公眾表達菁英班:運用聲音提升專業快速清楚表達」後,我對如何運用聲音提升專業、快速、清楚地表達有了全新的理解和體驗。這不僅是一次語言技巧的提升,更是一場對自我形象和表達能力的深刻洗禮。
Thumbnail
[虎科大2024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公開活動]教育部性別平等師資人才資料庫簡介 社群名稱-性別議題融入大學課程 教師成員-通識中心 李玉璽 蔣俊岳 趙育隆 電子系林誠孝 計畫召集人-李玉璽教授 時間-2024/5/21星期二中午12.00-1.00 內容-教育部性別平等師資人才資料庫簡介
Thumbnail
[虎科大2024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公開活動]教育部性別平等師資人才資料庫簡介 社群名稱-性別議題融入大學課程 教師成員-通識中心 李玉璽 蔣俊岳 趙育隆 電子系林誠孝 計畫召集人-李玉璽教授 時間-2024/5/21星期二中午12.00-1.00 內容-教育部性別平等師資人才資料庫簡介
Thumbnail
這是第三集回到「共鳴下午茶」時間這次午茶時段邀請的來賓是高雄市鼓山國小的李思瑩老師。對李思瑩老師一定不陌生,她是「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的最大推動者之一。這次對談主要是針對總是很忙碌的自己的深刻反思,關於工作的轉換、獨處的對話、自我的連結、動機的反思。非常有共鳴的一集,邀請您收聽,把時間留給自己。
Thumbnail
這是第三集回到「共鳴下午茶」時間這次午茶時段邀請的來賓是高雄市鼓山國小的李思瑩老師。對李思瑩老師一定不陌生,她是「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的最大推動者之一。這次對談主要是針對總是很忙碌的自己的深刻反思,關於工作的轉換、獨處的對話、自我的連結、動機的反思。非常有共鳴的一集,邀請您收聽,把時間留給自己。
Thumbnail
因為投入了華德福教育領域的研究所,也因此結識了不少新朋友:本次感謝我的同學建儀與仁美華德福的巫老師、莊老師,成功促成了行動打鐵「駐點計畫」。這次我將和15位11年級的學子一起挑戰在6週內完成二件作品的超級任務!我們會成功嗎?就讓我們看下去~
Thumbnail
因為投入了華德福教育領域的研究所,也因此結識了不少新朋友:本次感謝我的同學建儀與仁美華德福的巫老師、莊老師,成功促成了行動打鐵「駐點計畫」。這次我將和15位11年級的學子一起挑戰在6週內完成二件作品的超級任務!我們會成功嗎?就讓我們看下去~
Thumbnail
Investigator採訪了目前正就讀陽明交通大學生科系的翁梓銘同學。梓銘自進入大學起便加入實驗室開啟他的研究生涯,目前正在李明家老師的實驗室進行大專生研究。一起來看看他的研究經歷吧!
Thumbnail
Investigator採訪了目前正就讀陽明交通大學生科系的翁梓銘同學。梓銘自進入大學起便加入實驗室開啟他的研究生涯,目前正在李明家老師的實驗室進行大專生研究。一起來看看他的研究經歷吧!
Thumbnail
我有幸跟許學仁教授上過一個學期的文字學課程⋯⋯
Thumbnail
我有幸跟許學仁教授上過一個學期的文字學課程⋯⋯
Thumbnail
火報記者 陳聖偉 / 綜合報導 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教育與商業交流日益密切,近十年來,台灣人擁有日本工作簽證的人數成長達821%,主要以赴日工作為主。為探討背後的動機與趨勢,今周刊特別訪談菁英國際執行長高偉恩,瞭解日文學習目的與需求比例,以及對日本留學等相關議題看法。
Thumbnail
火報記者 陳聖偉 / 綜合報導 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教育與商業交流日益密切,近十年來,台灣人擁有日本工作簽證的人數成長達821%,主要以赴日工作為主。為探討背後的動機與趨勢,今周刊特別訪談菁英國際執行長高偉恩,瞭解日文學習目的與需求比例,以及對日本留學等相關議題看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