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主角缺陷與弱點
一般而言,在架構一個故事的時候,主角必須深陷某種糟糕的情況之中,他會有某種「弱點」或不足的地方,導致主角的人生走向毀滅。
弱點 (weakness) :主角的缺陷與難題
以《我獨自升級》為例:
主角成振宇起初身體素質與實力都極為弱小,被稱為「人類最弱兵器」,在低級副本中常常受傷甚至差點死亡,弱小讓他缺乏自信,不僅讓他難以保護自己,更可能拖累其他人。
二、隨之而來的「想要」和「需要」
主角必須克服弱點,做出改變並成長,並伴隨出主角的「想要」與「需要」。
想要(want):主角的外在目標
「想要」為主角在故事中想要得到的事物,或特定的目標,它會讓主角主動採取行動達成目標。而這個「想要」會成為故事的驅動力,並讓觀眾與主角一起追求目標,並在過程中經歷故事的高潮迭起。
以《我獨自升級》為例:
成振宇意外進入的升級系統,並透過系統訓練能力變得越來強,並從戰鬥中生存下來,保護家人,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而是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與命運的強者。
※ 主角一定顯現出想要的目標,觀眾便會藉由這個目標與主角並肩而行,並好奇故事之後的發展。
需要(need):主角真正內心深處成長需求,而這往往不是角色自己一開始能意識到的。
「需要」為主角心理層面以及道德層面上的問題,而主角內在的需要通常會到故事後半才會被揭露,因為如果主角在一開始就知道滿足了自己內在的需求,這故事也就沒有發展的必要了。
以《我獨自升級》為例:
成振宇最後成為了無人能敵的強者,但此時的他卻需要理解「真正的強者」不只是力量的體現,或是能夠獨力應對一切,而是懂得與人合作,學會信任別人,不只是為了效率,而是為了人性與情感的完整。
三、為主角量身打造「對手」
這裡的對手不單指的是無惡不作的壞人,而是在故事中所有想阻止主角達成目標的人,就是主角的對手,而對手並不只是阻擋主角的行動,更與主角同時追逐同一個目標。
因此,在故事中主角可以有好幾位對手,分別與主角產生「不同面向與層次」的衝突,而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必須從主角的「想要」與「需要」出發,來創造設計對手,當主角與對手的連結越緊密,衝突就會越大,越能讓觀眾感受到故事的核心。
四、打敗對手的「計畫」
沒有計畫,就沒有行動。
故事中的「計畫」大致可以分成三種:
1.明確計畫型:
常出現在權謀鬥爭片、警匪戰爭片,其效果為製造智謀博弈的張力,讓觀眾享受「看計畫如何一步步實現」的過程。
以《瑯琊榜》為例:
梅長蘇的計畫核心是:「翻案昭雪赤焰冤案,扶助明君靖王登基,匡扶正義與天下清明」,整體可分為三個階段:重返朝堂、布局勢力→動搖朝中權臣、搜集冤案證據→昭雪赤焰案,助靖王登基。
2.漸進計畫型:
隨著角色成長,計畫也變得更有方向,讓觀眾陪伴主角摸索與成熟。
以《哈利波特》為例:
哈利波特一開始只是想在霍格華茲學魔法、保護朋友。後期才發現自己與佛地魔的關係,進而踏上尋找魂器、擊敗黑魔王的任務。
3.無明確計畫型:
劇情節奏更難預測,充滿意外與混亂,有時也反映現實的無力與隨機性。
以《神隱少女》為例:
千尋一開始只是跟父母誤闖神隱世界,完全不知所措,但她為了救出變成豬的父母,只能在湯屋內一邊工作一邊尋找生機。
無論你的故事是屬於哪一種計畫,編劇在發想主角的「計畫」時,必須一直聚焦在主角如何擊敗對手。
五、主角與對手的「對決」(Climax)
通常出現在故事的最後,主角與主要對手最終交鋒的關鍵時刻,也是情感與命題最集中的爆發點。不同類型的故事,其對決形式各有特色。
🎬 1. 動作片/英雄片
對決形式:主角與反派的身體對抗或戰鬥(拳頭、槍戰、爆破、追逐)強調技巧、力量與意志力的比拚,動作設計與場面調度是高潮重點。 例子:《007》、《不可能的任務》、《黑暗騎士》 延伸主題:正義 vs. 邪惡、個人犧牲、戰勝恐懼。
🧠 2. 智慧型/陰謀片(如政爭、推理、權謀)
對決形式:透過謀略對決、心理博弈、證據揭露來決勝,高潮可能是一場辯論、一紙證據、或者一個驚人的反轉。 例子:《瑯琊榜》、《福爾摩斯》、《福爾摩沙事件簿》 延伸主題:真相揭露、信念堅持、智者的孤獨。
🧙 3. 奇幻冒險/史詩片
對決形式:主角與終極敵人(如惡龍、黑魔王、腐敗神)展開生死決戰或精神挑戰,融合動作與信念抉擇,常有「自我犧牲」或「命運完成」的元素。 例子:《哈利波特》、《魔戒》、《權力遊戲》 延伸主題:命運、自由意志、善惡之間的模糊地帶。
😭 4. 劇情片/成長片
對決形式:內心的情感對決,或與重要人物(父母、愛人、過去自己)進行情感衝突,高潮是一次坦白、釋懷、原諒或道別,不一定激烈,但深刻。 例子:《心靈捕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貧民百萬富翁》 延伸主題:自我接納、愛的選擇、心靈成熟。
🌀 5. 驚悚/心理片
對決形式:主角與心理陰影、瘋狂反派或過去創傷正面交鋒,對決可能模糊虛實界線,帶有超現實或象徵意味。 例子:《黑天鵝》、《沉默的羔羊》 延伸主題:真實與幻覺、身分認同、自我崩潰。
🤣 6. 喜劇/浪漫喜劇
對決形式:通常是主角在情感關係中的表白、覺醒或行動(如追愛、道歉、辭職等)對決不激烈,但關乎「選擇」,如要不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或相信愛。 例子:《麻雀變鳳凰》、《真愛每一天》、《阿甘正傳》 延伸主題:自我突破、勇氣、生活的浪漫與不完美。
六、真實自我的揭露
在這個階段,主角會剝除表象,第一次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問題,也就是編劇想在這故事中所傳達的核心主題。因此,設計一個出色的「自我揭露」過程,仍夠大幅提供故事的品質,主角需要破繭而出,並做出最主動、最困難、最具有勇氣,也是最痛苦的行動。
但編劇必須留意的是,不要讓主角直接說出自己學到了什麼,而是透過「行動」、「選擇」引領主角,暗示主角獲得的體悟。
🎭 1. 成長劇情片:《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 起初狀態:主角威爾是個數學天才,但因童年創傷封閉自我、拒絕親密關係與潛能發展。
- 行動揭露:最後他不再躲在恐懼後面,選擇「去找那個女孩」(追求愛與未來),放棄原本穩定的工作與生活。
- 體悟展現: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他終於接納了「我值得被愛」,也是從抗拒到選擇的轉變。
🦸 2. 超級英雄片:《鋼鐵人1》
- 起初狀態:東尼·史塔克是個玩世不恭的軍火商,驕傲、以武力賺錢為榮。
- 行動揭露:逃出恐怖份子囚禁後,他關閉軍火部門,改良戰甲,不再為利,而是為保護無辜。
- 體悟展現:最終他公開承認「我是鋼鐵人」,這個坦白就是他接受自己的新身份與責任,不再隱藏。
🎬 5. 家庭片/動畫片:《可可夜總會》(Coco)
- 起初狀態:米高熱愛音樂,但家庭禁止,他只想證明自己對的。
- 行動揭露:最後他選擇放棄名聲與舞台,只為讓曾祖母能記得摯愛的歌聲。
- 體悟展現:他體會到「音樂的價值不在表演,而是連結與記憶」,選擇為家人而唱,展現真正的自我。
七、新的平衡點
通常是故事的結尾階段,出現在主角經歷對決與轉變後,世界與角色達到的一種更新後的穩定狀態。這一階段不一定是皆大歡喜的快樂結局,而是代表主角內外世界都經歷了不可逆的變化。新的平衡點也是對於開場「原有世界」的對照與回應,是整個故事意義體現,讓觀眾看到:
- 主角經歷了什麼?
- 他/她變成什麼樣的人?
- 因此改變了什麼?
🧩 常見形式與功能:
✅ 展現角色蛻變:透過行為、選擇或生活方式,反映主角的內在成長。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主角威爾逃避創傷、拒絕親密關係。最後,他主動去找那個女孩,願意面對愛與未知的未來。他不再是自我保護的天才,而是選擇「打開心房、走向人生」。
✅ 建立世界新秩序:原有衝突結束後,外部環境產生改變,世界進入新的狀態(不一定完美,但更成熟或有希望)。
《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Mockingjay Part 2)世界由極權政府操控,人民被壓迫,在舊政府垮台,新領導上任,體制重建。潘恩國家結束血腥競技制度,雖不完美,但更接近自由。
✅ 提供情感餘韻:讓觀眾情感收束,帶出主題餘波。
《我的大叔》(韓國,2018,電視劇)李知安與朴東勳因彼此的孤獨與痛苦結成不尋常的聯繫,但最後結局他們沒有成為戀人,只是在人海中短暫重逢、微笑點頭。兩人分別走向新人生,過去的痛苦仍在,但他們變得更堅強、更能活下去。
✅ 回應開場設定:形成「迴圈對照」,強化敘事完整性。
《獅子王》(The Lion King)幼年辛巴在榮耀石見證生命誕生,在經歷過流浪後,成年的他回到榮耀石,抱起自己的孩子,完美呼應開頭,強調傳承與成長,完成了「圓圈人生」。
✅ 多重功能型:上述形式的多種結合:
《瑯琊榜》「世界新秩序」+「角色蛻變」的融合型世界新秩序:靖王登基,朝堂洗牌,大梁國家體制進入新時代。 角色蛻變:梅長蘇從復仇者走向國士,他用生命完成了理想,臨終前的孤獨與釋懷,是他個人成長的極致體現。
故事七大步驟的發想
故事七大步驟不是強加於故事裡,而是隱含在故事的核心主題之中。因此,這七大步驟並不是順序,事實上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先決定故事結尾真實自我的揭露,再回溯到故事開頭找出主角的想要(want)與需要(need),因為這樣可以確保主角和故事可以一直都在故事的核心主題上。
然而,當我們在發想故事結構時往往是混沌的,這很正常。此時你腦海中可能會浮現許許多多事件,或可能會發生的場景,請記得一定要嘗試用1~3句話寫下,並且發想的事件越多越好,寫得越多,就越容易看見你的故事,即使最初發想的事件,即使最後全部都沒有出現在你的故事裡,這些初步的發想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其原因是是通常我們在構思故事時,有些部分很容易可以想出來,而有些部分非常的難想,我們也往往常利用容易想出來的部分去構思困難的部分,因此記錄下所有的想法與念頭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最最重要的事,在整個發想的過程中,永遠保持彈性,對於已寫好決定的部分隨時做出調整,不要抗拒任何故事發展的可能性。
當你的故事大綱可以用這七大步驟去拆解出相對應的具體內容時,相信你就能看見你故事的脈絡藍圖、看清你故事大概的樣貌了。
參考資料:
故事寫作大師班:好萊塢知名「劇本醫生」教你step by step 寫出絕不跟別人撞哏、兼具情感厚度與立體結構的最強故事
The Anatomy of Story: 22 Steps to Becoming a Master Storyt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