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I 人的第一步
今天是體驗營的同學會,其實在報名之前我就很猶豫要不要參加,畢竟我對於不熟悉的環境跟人有點恐懼,但我想到校長說的,要開始才能很厲害(?),所以就像報名當志工一樣,我也踏出了參加實體研討會的第一步。
場地是位於民生社區的科技服務大樓 創新廳 14F,我到的時候發現他有一扇大窗戶可以看到外面高樓的風景,感覺很讚,如果在這上班好像也不錯,附上當天灰濛濛的照片一張

研討會正式開始
報到完之後進入會場,前面有幾桌有桌牌的是有參加分組的,所以我選了一個沒有分組的位置,簡單的跟旁邊同學聊了一下之後,還有位學長坐了下來跟我們一起聊天,期間有跟學長討論到Vue及react的差別及上手的難易度,也謝謝學長的解答,讓我們對於這兩個目前流行的前端框架有了一點認識。
研討會正式開始之後,校長不免俗地重申他是個I人,開玩笑的說要不我們把電腦拿出來用ZOOM好了,我其實也是蠻樂意的啦(笑..
校長說明了很多,但我統整出以下幾點
- 前端工程師的工作並沒有因為AI的出現而大幅減少,工程師和AI之間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溝通及協調、以及對於流程的了解。
- 可以使用 AI 產出 code,但一定要對自己的 code 負責,這段其實和我的理解差不多,我認為AI就只是一個工具,就好像是google一樣,我可以利用他去做些什麼,但我還是要去理解他甚至對他負責,附上discord和同學討論的截圖

我認知的AI菜刀論

- 軟體工程師的上班模式
- 全遠端,例如外商公司,但這就很注重團隊間的溝通協調還有自律
- 混合制,部分遠端還是要進辦公室,比起全遠端我更喜歡這種模式,有遠端的自由還有團隊間的會議及進度對齊
- 辦公室,朝九晚五一切照公司規定的上班時間待滿
- 自由工作,類似全遠端,但更多的是自己單打獨鬥,i人最愛,但這就可能case不穩定一切要靠自己
- 下半年的九個月培訓營,適合想轉職或是想做專題的同學,內容比體驗營更深入,還有跟其他人的團隊合作
會後感想
- 參加體驗營之後,我真的很喜歡六角的模式,著重在同學間彼此交流和互相學習
- 感謝自己願意突破恐懼參加實體的研討會,雖然我對於和陌生人交流還是充滿恐懼,但這次的體驗非常好,同學和學長都非常友善
- 加到校長的賴,半夜可以叫他起床尿尿(?),收到校長送的咖啡。
- 拿到可愛的舒壓按鈕,這我戲稱為六角教的入教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