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人談副業的時代,問題從來不是熱情的缺乏。
真正讓人卡住的,是找不到進入狀態的方法。
「腦中有一堆點子,卻無法啟動。」
「渴望自由,但太自由反而不知道從哪下手。」
但真正能帶你前行的,不是一張現成的清單,而是一段向內梳理的旅程。 這是一場重新設計你與工作的關係的邀請,也是一個釐清內在結構、找出行動節奏的起點。
我是Lumi的天賦煉金沙龍的主理人。過去這幾年,我持續在引導創作者與個體工作者,探索他們的熱情軌跡與行動節奏。這篇文章,是我從過程中提煉出來的幾個關鍵觀察,想與你分享:
- 三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他們如何從混沌中理出頭緒,設計出屬於自己的表達系統?
- 為什麼某些熱情令人振奮,能自我推動;而另一些熱情,卻需要被「逼」著前進?
- 幾張行動卡,幫助你今天就開始實驗,尋找屬於你自己的節奏場域。
①如何整合多元興趣?用一條主線承載全部特質
小時候常聽人說:「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類故事,對我而言始終遙遠而陌生。我既沒有特別想效仿的人,也從來沒有那種「我想變成他」的明確目標。
直到偶然在一場訪談中聽到 Marie Forleo 的分享,她語氣不疾不徐,卻像正對準我心中的那個卡點..
「你無需成為某種人,才能開始表達。」
那句話讓我瞬間鬆開了多年來對「定位」的執著。原來,「定位」不一定是事先設計好的身份,更可能是在不斷嘗試和回饋里,慢慢浮現的樣貌。
我們可以借鑑他人,但我們尋找的不是另一個版本的「成功模式」,是一種能與內在頻率同步的節奏。
我過去總想把興趣分門別類,試圖找出「最值得投入的那一個」,結果卻越分越碎。Marie 的例子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角💎
她沒有切割自己不同的面向,而是把跳舞、寫作、教學融合成一條有機的主流。她找到了那條可以承載所有表達的主幹河道。
關鍵不在選出最強的技能,我們要去找到那條願力匯聚的主線,讓其他才能自然流入其中。MarieTV 的誕生,便是這條能量之河的第一個具象化容器。
十多年來,她穩定創作、持續輸出。因為這條主幹流動起來了,線上課程、教練計畫、全球社群,才得以自然延展,就像水找到自己的河道後,支流隨之而生。

真正的聚焦,不是砍掉多餘的可能性,而是去創造一個足以承载你所有熱情的容器和體系。
②從部落格到百億品牌:Glossier 如何靠真實感引爆共創能量
Emily Weiss 原本是時尚雜誌編輯,工作體面、節奏快。但她腦子裡一直有種感覺沒被說出來。
於是她開了部落格 Into The Gloss,開始寫她用護膚品的體驗。
和市面上那些主打推薦、功效、CP 值的寫法不一樣——她寫的是感覺。
洗臉時泡沫滑過肌膚的觸感,瓶子拿在手裡的重量,還有唇膏塗上去那一下,注意力回歸到自身的狀態,沉浸在呵護自己的時刻裡。
她完全沒想到留言開始爆了!
「你寫的情緒我完全懂。」 「這就是我說不出口的感覺。」
那一刻她明白了,大家想參與的,不只是產品本身。
他們想投入某種連結感,想在一個品牌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所以她乾脆打開製作過程,讓讀者來一起命名、選配方、設計包裝。
不搞社群行銷,而是把品牌變成一場共創旅程。
結果 Glossier 就這樣長出來了。它不是一個「創辦人想清楚再推出」的品牌,而是被一群人慢慢講出來、形塑出來的。
產品是載體,它承載的是參與感與情緒的記憶,真正吸引人的是那種「我也在其中」的感覺。
品牌的力量,來自那些願意把自己的一部分交託進來的人。他們的故事、偏好與信任,共同形塑出一個有生命感的系統。

③金錢也有情緒?用「Happy Money」練習創作者的財務覺察力
初次接觸 Ken Honda 的 Happy Money 概念,我產生一種直覺的認同。
他談的是一種金錢感知力的覺醒。
他說,金錢不只是用來計算的工具,它更像是一種情緒的載體——它可以承載焦慮,也可以流動著感恩。
「收到錢時說 Arigato in,花錢時說 Arigato out。」這個小儀式可以提醒自己
每一次金錢流動,都是一次交換能量的選擇。
當我們帶著恐懼與壓力去追逐收入,金錢會變得遲鈍、厚重;但如果能用感激的心來收與支,它反而會變得輕盈、有韻律。
Ken 並不談什麼快速致富的捷徑。
他關心的,是你如何篩選合作的能量品質,如何辨認金錢流的真實感受。這是一套內在的過濾系統,而不是外在的操作邏輯。
當我真的開始練習這樣的看法,才慢慢體會到——金錢,其實是一種關係的流動。
它映照著我們怎麼理解價值、如何交換信任,也牽動著我們願意接納什麼,又不再勉強自己去迎合什麼。
他的事業表面上是書籍、演講與 Podcast,但背後真正支撐這一切的,是一套極為清晰的內在篩選機制。他只迎接那些讓自己擴張的合作,只投入那些能讓生命變得更通透的項目。
金錢流動的本質,是一種選擇信任與價值的方式。
✦ 成功創作者共通點:從感受出發,設計你的能量結構
這三位創作者的共同點,不在於「多線經營」或「爆款能力」,而在於:
- 他們從感受出發,而非先選賽道。
- 在商業模式尚未明確前,便開始真實輸出。
- 他們讓願力找到可承載的結構,並逐步成長為可持續的系統。
這不僅是一場轉型,也不僅是副業,而是一人企業底層邏輯的覺醒過程。
當你願意回到內在感知,願力將指引你如何讓天賦自轉,熱情成形。
📋 能量覺察卡|7 個問題幫你找出熱情與願力的交集

🔹 使用方法:
- 從上面選出一題讓你最有感的問題,連續三天針對它做一個小行動。
- 每次行動後,用 100 字內的文字,記錄一則能量筆記。
- 經過三輪練習,你將更貼近自己的「願力原型」。
🔍想更深入的分析還可以將自己的回答輸入 ChatGPT,輸入指令:
「幫我挖掘這段話的內在驅動力、行動模式與價值觀,洞察並推論出適合我的做事方式與可能的職涯方向。」
邀請你加入我的沙龍,讓我們把熱情,變成可持續流動的豐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