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序:
每當談論教育與未來技術的關係時,人們往往不自覺陷入兩極化的想像:一邊是對AI工具的全面擁抱,一邊則是對其入侵學習過程的深切擔憂。一位大學資工系教授,表達了對學生使用ChatGPT寫程式的焦慮,並批判當前教育忽略思考訓練、考試過度依賴選擇題的偏向。
然而,這樣的觀點是否有所偏離學習場域的實際樣貌?基於此,大貍老師從教學經驗出發,說明AI的發展,並非思考的終點,可能是創造的起點。這是一篇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細細閱讀的文章。
不是AI讓學生不思考,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教他怎麼思考?
一位大學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及對大學資工系資深教授要求學生使用ChatGPT寫程式的憂心。文中進一步說明,寫程式的時候需要畫流程圖,而這個過程有助於學習的邏輯思考能力。同時也說到:「我們的教育最近有一點走偏,考試大量地使用選擇題,就忽略了測驗學生會不會思考」。
結語更進一步表明他的擔心:「有些人不太重視學生的思考能力,他們鼓勵學生碰到任何問題都去問ChatGPT」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在創造一個不會思考的下一代」,並評判「對國家很可能是一個大災難。」
AI世代的關鍵素養:提問、調整、創造能力的養成
貍其實也在擔心這樣的文字書寫。為什麼這麼說呢?貍想邀請大家仔細想一想:
1. 當大學教授要求學生使用ChatGPT寫程式,學生會因此屏棄思考嗎?
2. 如果學生有可能因為「不思考而死」,那有沒有可能因為「學會了未來需要的AI詠唱能力而活」?
3. 學生要使用ChatGPT寫程式,在詠唱前進行的那些準備工作算不算思考訓練?
4. 文中提到:「教育最近有一點走偏,考試大量地使用選擇題」,就貍所知,臺灣的大考已經早早加入了手寫、加入了混合式題型。不知道文中所言的「最近」到底有多近?
5. 那些不喜歡思考的學生,在沒有AI之前,難道就很勤於思考了嗎?請AI寫作業、抄同學的作業、找槍手代寫作業,其實並無不同。
更關鍵的一點,在這邊也特別提醒大家,ChatGPT不是新版的搜尋引擎,而是學習輔助的工具。如果「鼓勵學生碰到任何問題都去問ChatGPT」,恐怕也問不出什麼來。
貍舉個例子,如果今天請AI「介紹一下某某知識」,它的回答有時可能盲目地捏造了一段事實,其實,跟群眾們盲目地反對AI的應用,是同等地荒謬。
讓AI協助實現更多可能,關鍵在於願意嘗試與創造
今天再多談三個要點:
1. 不願意思考的學生,不管是在哪個世代都不會思考,不能把問題都推到當代的趨勢工具上。這個世代是AI被罵,上個世代是3C被罵,再上上個世代是動漫被罵,再上上上個世代是課外讀物被罵……
2. 願意思考的學生,會因為有了輔助工具而願意做更多的嘗試。在過去,有些學生是有「想法」的,但是因為要具體執行可能很耗時,反而使得一些創發的想法礙於心力不足而暫緩了。但今天,有了AI,學生就會自己願意再多做一點點。
貍雖然沒有教學生用AI寫程式,但過往在貍設計的學習單裡,有一項就是為課文中的一段空白補足劇情,對於寫小說有興趣的學生,往往會寫幾百、幾千字,然而交卷後,因為書寫的疲憊,使得反饋也只能聽聽,沒有餘力再進行二次修改。
但現在不同了,貍直接跟學生說可以用AI來輔助。學生也聰明地詢問AI如果要書寫這種類型的小說,可能會有哪些要素,並成功地請AI生成了五百字的小說。今天因為我有一場AI的教學應用分享,所以我跟學生要了他的成品,他自己補述道「我只是稍稍玩一下,如果故事想要更多原創的部分,GPT說的那些江湖、時代背景都可以自己設計」。
在這段敘述裡,貍知道他已經掌握了基本要素,也知道他只要有空,就能自己去改變詠唱的設定,而對於這種文類有更嫻熟的思考與掌握。
3. 願意運用AI的老師,可以訓練自己設計更具啟發性的題目。
貍自己每個月會有一個專欄,每個月會有十五天給貍友們出一些生活的語文思考題。我常常是考點很明確,但在生成文句時仍不免耗時。自從AI出來後,我便把我要的考題、題型都設定進去,請AI幫助我出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作為教師的貍知道,用AI出題,有一些答題者也很聰明,就把這個題目丟到ChatGPT裡,請AI幫忙回答。結果,AI答不出來。不只一個成員跑來跟貍說:「AI答不出來耶」。貍的回答是:「我知道,我是故意設計一些AI答不出來的題目」「為什麼?」「為什麼我要讓你們去回答那些AI都答得出來的題目呢?」
不是限制工具,而是精緻化問題設計,激發深度思考
許多老師在研習裡也常常問貍怎麼問出「探究式提問」、「驅動式問題」、「深度思考題」,這確實也往往要花費很多心力去設計,然後部分教育工作者就想「不如就在寫作業時要求學生不要用AI好了」,但其實,這只是個治標不治本的作法。貍更建議的做法是「去設計一些AI也答不出來的深度思考題,讓他們用AI作為初階的輔助,幫助自己做更高階的運思」。
回到前言,貍說出自己擔心,是由於這樣的文字書寫,出發的用心是關心學生會不會思考,先站在一個「立意良善」的制高點。而當中的論據卻已脫離了真實的教育情境,也沒有深刻地去理解某些教授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評量設計的機制之前,就直接逕行判評此等行為是在「阻止學生成長」。然後以自己公眾人物的身分,在未完全了解AI的應用方式前,把這個問題上升到國家的災難,公開發表專文。貍認為,當教育工作者尚未深入理解脈絡就急於下結論,或許會錯過真正陪伴學生理解與轉化的機會,也可能讓教育現場的多元性被單一視角所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