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損失趨避」?
人們對「損失」的痛苦,遠大於對「同等獲得」的快樂。
這代表什麼意思?
- 你損失 1,000 元,感覺會比你賺到 1,000 元更痛苦
- 我們傾向避免損失,而不是追求獲利,即使兩者「數值相等」
📈 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前景理論」中發現:
損失的心理衝擊是等量收益的 2 倍以上。
🔍 生活中的損失趨避例子
📉 股市投資
很多人寧願死抱賠錢的股票,也不願意認賠殺出,因為「實現損失」太痛。
🛒 零元試用 + 自動續訂
先讓你試用、建立擁有感,之後收費時你會覺得「取消=失去」而不願中斷。
🏠 二手物品捨不得賣
不管你用不用,總覺得賣掉太可惜,因為這「失去」比「得到空間或現金」還痛。
💔 分手或離職拖延
即使知道不合適,也不想「失去」已經投入的時間、情感或努力。
🎁 滿額禮策略
為了不浪費已經買的金額,我們硬湊滿額門檻,只為了「不失去」那份贈品。
🧠 損失趨避背後的心理機制
- 不對稱的情緒反應
我們演化上更在意「風險與損害」,因為過去的生存仰賴避開威脅。 - 擁有感(Endowment Effect)
一旦我們「擁有某樣東西」,就會高估它的價值,即使只是短暫擁有。 - 沉沒成本效應
過去的投入讓我們不願承認損失,繼續投入來「證明自己沒錯」。
🛠 如何降低損失趨避的影響?
✅ 改變「框架」:別只看到損失
與其說「少掉 100 元」,不如說「可以節省 100 元損失」。
✅ 預設策略,減少情緒干擾
設定自動存錢、自動扣款等「行為默認」選項,避免情緒影響理性判斷。
✅ 設定「停損點」
無論是投資、關係還是目標,事前訂好退出條件,避免掉入「不願面對損失」的泥淖。
✅ 思考機會成本
你不是「失去一個選項」,而是在「選擇另一個更好的選項」。
✅ 練習放下的習慣
從小事開始——捐出不用的東西、刪掉用不到的 app,幫助大腦熟悉「失去其實沒那麼可怕」。
📌 結語:想贏之前,先學會不怕輸
損失趨避提醒我們:
我們不是不理性,而是「太怕痛」。 但很多時候,那些我們以為的損失,只是讓我們更接近下一個重要的選擇。
✔ 不要讓「怕輸」擋住你追求「可能會贏」的機會
✔ 接納損失是一部分人生,才能走向更多選擇的自由